前言,唐卡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用蜀锦,蜀绣,织锦,刺绣作为载体,来把做成更上一层非物质文化遗产。
唐卡又称唐喀,是一种刺绣或用天然矿物绘在布、绸或纸上、富藏族文化特色的彩色卷轴画。唐卡画工考究、颜料珍贵、色彩亮丽、图像庄严,具有高度的考古价值和艺术价值,被称为佛教艺术的一朵奇葩。
2006年,唐卡被列入我过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近年的藏传佛教艺术精品拍卖会上往往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价格,也使得唐卡的收藏日益成为国内外藏家关注的热点。
说到唐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松赞干布时期。它以独具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历来被藏族人民视为珍宝。唐卡题材相当广泛,几乎包罗万象,不仅囊括佛门所有的佛、菩萨、护法神、教义、教法等,还涉及西藏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活动各个领域。藏传佛教中各大宗派的祖师都曾赋予唐卡鲜活的生命,并亲自制作,他们非常神圣地把唐卡及其绘画艺术代代相传、世世承袭,乃至把唐卡视为有生命力的佛。
至于种类,唐卡也异常丰富。除彩绘唐卡与印刷唐卡外,还有刺绣、织锦、贴花及珍珠唐卡等。刺绣唐卡是用各色丝绒绣成,凡山水、人物、花卉、翎毛等均可刺绣;织锦唐卡则是以缎纹为经,用数色之丝为纬,间错提花而织造,粘贴在织物上,所以又称为“堆绣”;贴花唐卡是用各色彩缎,剪裁成各种人物和图形,粘贴在织物上的;而唐卡是用“通经断纬”的方法,借用各色纬线强烈的装饰性,把珠玉宝石用金丝缀于其间,珠联璧合,金彩辉映,格外灿烂夺目。这种织物唐卡,质地紧密而厚重实,构图严谨,花纹精致,色彩绚丽。目前流传的西藏织物唐卡多是内地特制的,其中尤以明代用乐、成化年间传到西藏的为多,后来西藏本地才陆续能生产刺绣和贴花一类的织物唐卡。
印刷唐卡有两种:一种是满幅套色印刷后装裱的,还有一种是先将画好的图像刻成雕板,用墨印于薄绢或细布上,然后着色装裱而成。这种唐卡,笔画纤细,刀法遒劲,设色多为墨染其外、朱画其内,层次分明,别具一格。图案花纹需要处与经营交织,视之如雕镂之象,风貌典雅,富有立体装饰效果。目前,市面上我们能买到的多是印刷唐卡与绘制唐卡。
西藏唐卡源远流长,内容丰富,数量可观,但由于社会的各种动乱,唐宋时期的古老绘画保存下来的唐卡已不多见。著名收藏家认为,唐卡的价值主要体现在:首先,唐卡的绘制极为复杂,一名好的画师画一副约3尺的唐卡,每天按6至8小时计算,大约需要6个至8个月,尺寸越大花的时间越长。其次,唐卡用料极其考究,画师处于对佛祖和上师活佛的崇拜,在材料上往往是无所不用其极。用珍珠研磨出的白色、用珊瑚研磨出的红色、用松石研磨出的绿色、用金箔贴出的金色等都使得唐卡看上去色彩浓烈厚重,也正是由于这些天然矿物质颜色,使得唐卡具有了百年不褪色的特质,而这也是唐卡珍贵的另一个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