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留言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新闻资讯

传承人渐渐老去 银花丝孤寂绽放

发布日期:2008-10-26 访问次数:3638

   银花丝技术,全国仅北京和四川两地有。昨(15)日,记者来到成都金银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寻访这一绝技。

  楼里很安静,十来个师傅正低头镶嵌银花丝,青一色都是女性。"干这行只能是女的?"记者满脸疑惑。

  "过去也有男师傅,因为收入不高,都跳槽了!"公司总经理田渝一声叹息。更让田渝揪心的是,该厂近年根本招不到学徒,后继乏人。

  一个银花丝摆件30多道工序

  每个师傅面前,都摆放着一把镊子、一把剪刀、一个圆形掐丝板,工具非常简单。戴着老花眼镜的周师傅把事先搓好、仅有头发丝般粗细的银丝麻花,剪成一小段,然后用镊子夹起,小心翼翼地填在"太阳神鸟"图案里。随后,又拿起小焊枪细心焊接。"做这道工序,夏天最难受。"焊接时温度高达1000摄氏度,要保证焊接质量,不能吹风扇,师傅们的裤子总会被汗水打湿。

  做一个银花丝作品,要经过30多道工序。"这个活路费眼神"周师傅说。长年盯着细细的银丝看,周师傅到40多岁眼睛就不行了,现在多数时间搞行政,活路多时才来帮忙。

  技工都属大龄人才青黄不接

  默默做着活路的十来个女师傅中,年岁最高的是周师傅。"我已50多岁了,在这里一干就是30多年,应该算厂里的第三代。"周师傅说。

  成都的银器制作源于汉代,至宋时才形成银花丝工艺。解放初期,成都市把老艺人集中起来,成立了国营成都金银饰品店(成都金银制品有限公司的前身),在春熙路开业。这批老艺人,就是该厂的第一代。在黄旭川、王吉树、陈荣鑫等老艺人带领下,挖掘恢复了传统的平填花丝技艺,其制作的花篮摆件,1956年送德国莱比锡博览会展出并获奖。

  而与周师傅一同进厂的第三代,是一批下乡知青。如今,也只剩下周师傅一人了。跟着师傅刘志成(已去世)学艺,3年才出师,又学了3年,才能独立制作大花瓶。

  如今,新招的员工都干不长。"这里待遇较低,年平均工资才1万多元,留不住人。"田渝一脸无奈。目前,厂里技工全在35岁以上,而女师傅一般只能干到40来岁,眼睛不行后想干都干不了。

  盼望绽放到走出去的那一天

  由于银丝工艺品秉承传统,做工精湛,在上个世纪80年代前,一直是我省的出口创汇产品。"当时通过中国工艺品进出口总公司北京首饰进出口分公司代理出口,后来,北京公司不再代理,我们与外商没有直接交道,外销的路就断了。"田渝不无惋惜地说。

  为了减缓生存压力,公司一直在拓展市场上寻出路。1999年,公司针对旅游市场开发银丝画,价格比过去制作的瓶、盘、鼎、盒等传统摆件低得多,"但它属贵金属产品,成本高,在旅游景点销售,价位显然高了。"这以后,田渝又组织员工针对礼品市场开发产品。而田渝更盼望的是,重新走向海外市场。去年10月,悉知"欧洽会"在成都召开,该厂便在会上设展,希望寻到"走出去"的路径。"老外很喜欢,但此次来蓉的外商都是生产企业,而非贸易公司,走出去的愿望还是没实现。"

  银花丝还在孤寂地绽放,田渝不清楚,它能不能等到走出去的那一天。

  • 13980801217
  • jinmaxiu@163.com
  • 成都市一环路西二段2号浣花香广场7楼蜀锦处

工作时间

早9:00 - 晚20:00


1398080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