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留言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新闻资讯

发掘竹编资源 促进新农村建设

发布日期:2008-10-29 访问次数:3134

   成都市极具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丰富,近年来却日益减少,渐趋没落,有些已到了濒临绝种、工艺失传的边缘,甚至需要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抢救性保护,这种局面不禁令人扼腕叹息。2006年5月国务院《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了10个大类,518项。其中四川省仅有21项,成都市仅有3项,为“蜀绣”、“蜀锦织造技艺”和“都江堰放水节”;2006年11月四川省文化厅公布《第一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189项,成都市仅27项。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体制障碍和观念落后。如能转变观念,从经济和产业的角度,挖掘其文化内涵和经济价值,形成产业化发展规模,让其保持活态传承,对于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促进成都文化产业发展,都将是多赢的结果。
  基于此,我们针对成都市可发掘的、能产生良好经济效益的藤、竹编业,进行实地调研,围绕保护、开发,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安置,实现城乡统筹均衡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等问题,提出发掘藤、竹编资源,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一些对策建议。

(一)转变观念
    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变资源为资本,探寻保护与产业发展完美结合的路径,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其活态、可持续发展,创造成都文化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组织保障
    成都从市到乡的各级政府在促进成都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责任重大,要扮演主要组织、服务角色,切实发挥监管作用。要花大力气抓服务、抓宣传、抓培训,将松散的藤、竹编传承人和民间艺人凝聚起来,形成规模生产,进而形成产业。政府的强力介入,应以市场为导向,担负起引导、推动、协调、服务的职责,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形成良好的市场氛围,推动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发展。
(三)制度保障
    建议针对政府鼓励的、属于可进行生产开发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品企业,在财政、税收、投融资、社会保障等方面应给予优惠政策。
    对有劳动能力的特殊、困难群体,除享受已有文化产业政策优惠外,应制定特别的帮扶政策,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和政策支持,变政府“输血”(补助),为自身“造血”(自食其力)。
(四)具体举措
    1、摸清家底,申报《名录》
  应尽快通过深入调查,摸清家底,编制《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应积极抓紧国家、省级《名录》的申报。
    2、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深入挖掘藤、竹编产品的文化内涵,抓住有价值的“卖点”,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科学制定开发战略,有步骤、有计划、高效率地开发,使其成为成都文化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3、实施藤编竹编产业组织整合战略
  培育龙头企业,推动发展专业生产合作组织,建立藤竹业产品生产合作组织、藤竹编工艺研究设计开发服务组织。鼓励企业和协会,组织开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的设计、研发,搞好产品创新,提升产品的档次、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4、发挥行业商(协)会作用
  应尽快建立市级民间竹编、藤编商(协)会组织,发挥在行业组织、行业自律和促进行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建立政府调控、搞好市场导向、规范市场、在发展生产与扩大市场方面发挥优势,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培训困难群体,解决就业安置
  结合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分布,选择适当社区、农村,组织、建立家庭传统手工艺品作坊群落;由政府出资或用文化产业专项资金,聘请民间手工艺品技师和艺人,对有劳动能力的特殊困难群体,进行培训。同时以优惠政策鼓励、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并逐步形成有组织的“材料供应—生产加工—销售”的产业链。既能解决大量特殊困难群体的就业安置,还能满足成都民间传统手工艺品市场需求,形成多赢局面。
  6、创新招商模式
  针对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特点、特性,建议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和现代传媒技术的不同方式,举办专题论坛、座谈、讨论会和各种藤竹编工艺节庆、产品博览会等活动;以重点、单独、上门和现场推介等形式多样的项目介绍,让各方投资者全面了解项目的文化内涵和投资前景,达到有效招商目的。

  • 13980803583
  • jinmaxiu@163.com
  • 成都市一环路西二段2号浣花香广场7楼蜀锦蜀绣处

工作时间

早9:00 - 晚20:00


139808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