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时间
早9:00 - 晚20:00
发布日期:2008-11-15 访问次数:3088
一年一度的都江堰清明放水节,表达的是古蜀人对水的崇拜和对李冰父子的景仰之情。自从都江堰这一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迹诞生以后,成都平原就成为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沃土。人们用这一极具民族风情和东方色彩的民俗节日,纪念祖先的丰功伟绩,表达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
追溯都江堰清明放水节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尽管它的形式随着时间的演进不断发生变化,但其核心内容和精神价值却是完全一致的,那就是通过这一盛大和独特的民俗仪式,表达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生活美满的美好祝福。
据史料记载,关于都江堰放水节的历史和纪念李冰父子的民俗活动,在唐宋时就已十分隆重。唐代“春秋设斗牛戏”。宋代“每岁用羊四万余头,凡买羊以祭”。由此可见,当时以羊为牲纪念李冰父子的活动规模已十分盛大。元代的祭祀规格则为“帛一、羊一……篁一、笾四、豆四、爵三、炉一、镫二”。而且有一套约定俗成的仪式,包括主祭官怎样行三跪六叩礼,如何念诵祭文,如何带领参加仪式的人敬神送神等,这一祭礼规格及程序一直沿袭到明末。都江堰清明放水节的另一个特点,则是地方官员的积极倡导和参与,元明时期,参加放水节的官员就有钦差、省级官员和地方官员,说明当地政府对这一民俗活动的重视。
到了清代,除沿袭旧的祭水仪式,还增加了砍杩槎放水等观赏性极强的活动。相传,祭礼仪式完成以后,参加祭礼的地方官员要立刻上轿,由几名轿夫抬着飞奔回成都——因为都江堰浩荡而甘冽的流水,一直从都江堰流向成都平原,灌溉和滋养着一方水土、一方人民。地方官用最快的速度赶回成都,一方面具有“引导水势”顺流而下的寓意;另一方面,也表达了成都平原广大人民对春灌用水的渴盼。
民国时期,都江堰清明放水节又在前人致祭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要搭红帐祭棚,立工程解说碑。先祭李冰,再祭二郎,然后要到渠首扬洒庙江边观礼土台上的李冰父子神位前祭祀,祭祀完毕乃鸣炮放水。这一时期,政府还明文规定祭祀的礼仪程序:先是全体参加祭礼的人员肃立于李冰父子神位前,鸣奏乐曲,然后迎请李冰父子下凡接受人们的祭礼,其间还要唱纪念歌,用美酒、锦帛和其他的牲礼敬献给这两位无私的神。宣读祭文完毕,全体参祭人员向李冰父子神位行三鞠躬礼。接着又焚烧献帛,送李冰父子神位重回天庭,整个仪式完成以后,又鸣炮致意。
1950年清明节,当时任川西北临时军政委员会副主任的李井泉主持了都江堰解放后的第一次开水典礼。1957年后因各种原因,这一古老的民俗活动一度中断。直到1990年,都江堰清明放水节又得以恢复举办。新的放水节,除了继承传统放水节的精髓,又增加了许多新的内涵,表达了人们对和谐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首先是祭礼和庆典的隆重与热烈。随着红、黄、绿三发信号弹腾空而起,鼓乐声和礼炮声一齐鸣响。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都江堰市市长和中外贵宾代表先后致词。仿古祭礼活动的场面也很壮观,一共有200多名古装司仪、官员、宫女、差役参加祭仪。用最深情和明亮的嗓音宣读祭文,用最甘冽的美酒敬献给伟大的李冰。仪式中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是砍杩槎放水,当身着古装的砍缆工人跳上杩槎时,所有在场的人都屏住了呼吸。只见工人挥舞利斧,砍向缆绳,一排牢固的杩槎开始像崩塌的冰山发出嗄嗄的破裂声。蓄满的江水像一群奔腾的野马,冲破杩槎的禁锢,欢快地冲向远方,冲向成都平原肥沃的土地。
新的都江堰清明放水节,还是国际文化交流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良好舞台。每年的清明时节,前来观摩放水节的中外嘉宾多达数百名,他们既为这一古老的民俗感到震撼,同时又陶醉于成都优美的自然人文环境。而都江堰市的经济指标和文化形象也在其间得到极大张扬。仅1992年放水节期间,都江堰市就迎来观众约70万人次,商品物资交易额达到7880多万元。
都江堰是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观,关于它的价值,作家余秋雨说得好:“我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不管孟姜女们如何痛哭流涕,站远了看,这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但是,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滋养。因此,可以毫无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它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在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
因此,用放水节这样的民俗活动,来祭奠这一伟大的水利工程和修建这一工程的李冰父子,无疑是成都人内心最真诚的表白和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