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时间
早9:00 - 晚20:00
发布日期:2008-11-21 访问次数:2929
关于谐剧,作家流沙河曾有过这样的评价:百年来的艺术天才“吾蜀有四”,其中四分之一就是王永梭先生创造的谐剧。但是,时值今日,谐剧的发展并不令人满意——
10月22日晚,由谐剧第二代掌门人、从艺50年的沈伐领衔的四川曲艺人,在成都锦江剧场上演了一出“蜀粹芳华·大型曲艺综艺晚会”,赢得满场热捧。沈伐在演出结束时那句“现在只有我一个人还在演谐剧”的话,引发人们对时下四川谐剧现状的思考。四川省曲艺团团长刘斌也认为,“一台热闹的晚会,拉不住谐剧渐行渐远的背影”。
【现状】
鼎盛到尴尬回顾多于展望
70年前,四川曲艺家王永梭创造了谐剧这种艺术形式,并在成都、重庆、泸州等地开馆教学,同时,还带着谐剧上北京、去上海。一时间,四川人的诙谐幽默在“中戏”、“上戏”等中国顶级的艺术殿堂引起轰动。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谐剧达到鼎盛时期。曾有人评价其“超越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体系”。
可是,随着现代艺术形式的不断多元化,一个人演一台戏的谐剧似乎已变得越来越式微、越来越边缘化。
在沈伐领衔的这台“蜀粹芳华·大型曲艺综艺晚会”节目单上就可看出,从谐剧开山之作《卖膏药》,到沈伐的代表作《0.7》、《梁山109将》、《王保长与三嫂子》,整个晚会只有《北川人》一个新作品。台下的年轻观众,几乎从未听说过这些剧目的名称,只有年长者记忆犹新:“1986年,《0.7》曾走进央视春晚。”但是,一提起李伯清的“散打”和“中江表妹”的表演,许多人都熟悉。在单纯谐剧日渐沉寂的同时,其“近亲”艺术却受到人们欢迎。
晚会第二天的谐剧研讨会上,来了很多重庆、陕西及中国曲艺界的专业人士,相声大师姜昆也特别送来书法作品表示祝贺。然而,会上依然是对谐剧的太多回顾,偶尔的展望也多是概念性的。
“谐剧发展到今天,已陷入停滞不前的尴尬境地。”与会者中有人这样评说。
【原因】
缺乏剧本后继无人
有业内人士指出,缺乏新作品和接班人,是造成谐剧尴尬现状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四川各地舞台上出现了一批笑星,在表现四川人诙谐幽默的一面上颇有成效。然而对专业人士来说,“逗乐还算不上是进入了艺术领域。”后辈中小有名气的喜剧演员王迅也表示:“谐剧创作要用一个人展现故事和矛盾冲突,不仅对剧本要求高,对演员的要求更高,否则一个人怎么能做好一台戏?”
业内人士透露,事实上,市场越萎缩,越无人愿意从事谐剧创作。“编剧的创作与收入不成正比。迫于现实,不少谐剧编剧都改行去写小品、电视剧了,数量上不去,高质量作品更是凤毛麟角。”
王迅告诉记者,还有很多能表演谐剧的演员,也因生存环境所需,先后转行演影视剧、下娱乐场子演小品或主持电视节目,逐渐疏远了这门本土艺术。
在培养接班人方面,沈伐坦言已“深感恐慌”。他面对媒体和圈内人诚恳说道:“直到今天,我才惊觉,这么多年以来,我都没有重视培养新人。现在,只有我一个人在演谐剧了。”
说到将来的打算,66岁的沈伐说自己还很年轻,但找弟子传承已是火烧眉毛的事。尽管沈伐将叮当确定为重点培养的弟子,但至少目前还没有一个可以传承这门曲艺的年青人,这是各方人士的一致看法。
【发展】
创新谐剧的破冰之旅
相较于四川谐剧,同属语言艺术的东北赵本山的小品,湖南大兵、奇志的相声却获得了另一片天地。都是地方特色浓郁的东西,为何别人的就能红透中国半边天?具有代表性的明星演员和不断创新的表演方式,以及有一批经典剧目是其成功之道。
有关人士指出,四川谐剧再创辉煌,创新势在必行。
从小看谐剧长大的叮当,对谐剧的传承有着自己的看法:“不希望有一天谐剧等到即将消失了才开始保护。”他说,作为一名谐剧的学生,自己有责任让这门艺术得以发扬。
叮当透露,在今后的谐剧创作、表演过程中,不排除将会借助声、光、电、舞美、道具等,让谐剧的表演更加生动、吸引人,“为了不改变‘一人独演、独演一人’的特点,还有可能会让其他人在台上成为辅助表演的道具,只是没有台词和角色。”
对于创新,四川曲艺界的专业人士和叮当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一点:演员在表演谐剧时,应该不断以观众的反馈来调整自己的演出和剧本,做到常演常新。在此基础上,“审美创造的想象性、风格技巧的喜剧性,也是应该逐一深入研究的。但是,谐剧创新之后,依然应是谐剧。”
据悉,成都市艺术学校已连续2届将谐剧人才培养纳入培训班。与此同时,省曲艺团也正在实施一系列“转正”计划,“多年来,我们都没有在培养后辈力量上下功夫,希望叮当能成为一个专业的曲艺演员,如果能尽快从业余艺员转为团里的正式演员,我们就马上为他制订专门的培养计划。”只有这样的手段和培养机制的建立,才有可能在各方力量的帮助下,让年轻的“笑星”成为一个“艺术家”。
上一文章:发展蜀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