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时间
早9:00 - 晚20:00
发布日期:2008-11-22 访问次数:3509
2008年10月1日,在重庆演出川剧《李亚仙》;10月11日至16日,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和包头演出;10月19日至20日,赴江苏演出;10月末,去意大利演出……翻开重庆川剧院院长沈铁梅的工作日程表,里面透着一个“忙”字。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川剧的传承人,她的表演得到了我国戏剧专家的赞扬,说她是“川剧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功成名就之后,她不利用个人声望为自己牟利,仍然肩负着发扬川剧的责任,仍然风风火火地管理着剧院,仍然喜欢人们亲热地叫她“铁梅”。
沈铁梅(左)的《金子》成为重庆川剧院的“金字”招牌
在京腔和川腔的撞击中,她将京剧的咬字和唱腔糅进川剧,弥补了川剧声腔的不足,被人称为“川剧声腔第一人”……
铁梅的父亲是京剧男旦表演艺术家沈福存,母亲是一位川剧名旦。当本想学京剧的铁梅十分不情愿地走进川剧学校时,她没想到,川剧会渗入到她的血液中,成为她生命的一部分。
铁梅喜欢哼几句京剧,尽管父亲多次告诫过她“学戏别‘串了门儿’”,不过常常“串戏”却让她觉得“混”着唱别有一番风味,这种无意识的融会后来激励她开始进行有意识的探索。她发现川剧人物刻画细腻,表演生活化,又不完全拘泥于生活,是包容性特别强的一个剧种,但发声和歌唱性是川剧的弱项。她从自己的舞台实践出发,尝试改变川剧中不为人喜爱之处。“艺术首先要美,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唱得动情动人。”
她还广泛吸取各种艺术门类声腔中能够“为我所用”的知识和技能,甚至将美声唱法融入到川剧唱腔中,不断丰富和提高川剧唱腔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并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人称赞为“川剧声腔女状元”。中国剧协副主席魏明伦表示,她在川剧的歌唱艺术上已经全面超过她的前辈们,她的唱功目前在川剧界独占鳌头。
1988年,铁梅凭借《三祭江》、《合宫欢庆》等折子戏获得第六届中国戏剧梅花奖。2000年,她以川剧《金子》中的精湛表演,再次荣获梅花奖。
她的戏曲声腔与表演艺术,迅速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2001年她接任重庆川剧院院长后,继续打磨川剧《金子》。在很多人看来,这个戏已经没什么奖可拿了,不如另做新戏。但她认为:“西方有一些舞台精品能作为一种文化积淀传承下去,我要做的,就是让《金子》也成为这样的精品。”
在打磨《金子》期间,她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颈椎病复发,她吊着脖颈坚守在排练一线;“非典”期间,她把自己和《金子》剧组人员封闭在狭小的排练场;因为劳累过度,她突发性耳聋,右耳无法再听见50分贝以下的声音;为得到演出赞助,她在体力严重透支的情况下,坚持演出、谢幕,最后昏倒在舞台上……她坦言:“有时我觉得自己的心被掏空了,人被揉碎了,灵魂出窍了,艺术才艰难地得以新生。”
《金子》果然不负众望,一举获得国家首批舞台精品工程第二名,并在国内外演出200多场,成了重庆川剧院的“金字”招牌。作家苏叔阳曾专门撰写文章说,铁梅“具有大师的潜质,她的川剧表演具有现代意识……这意味着,以她为代表的川剧正进入现代舞台艺术的大门”。
设立川剧基金扶持、挖掘川剧传统剧目、新建川剧艺术中心,铁梅时刻不忘自己非遗传承人的身份,不忘用自己的声望为川剧“牟利”,她说:“川剧的根脉不能断……”
和中国多数传统戏曲一样,川剧发展之路很艰难。许多人转行了,铁梅依然坚守着,她难忘一次演出后,一位老农拉着她的手说:“我已经20多年没看过川剧了,你们不要走,多演几场吧。”那一刻,她觉得所有的坚持、辛酸都得到了回报。她说:“由于快餐式娱乐渐渐占据主流,川剧逐渐被边缘化了,但重庆这方水土需要川剧文化,我要尽自己所能将川剧发扬光大。”
为了让有300年历史的川剧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她在传承上下足了工夫:让剧院的老先生抢救“打焰火”等川剧传统表现手段,整理音腔、帮腔等演唱形式,挖掘川剧传统戏。经她牵头举行的川剧打击乐表演专场,吸引耄耋老人、十几岁的娃娃都踊跃登台展示才艺,观众大呼过瘾,称“久违的锣鼓点又回来了”。
“改革不失本体,创新不失本色”是她传承中创新所坚持的原则,她认为,川剧《金子》和《李亚仙》都是创新发展的产物。在《李亚仙》中,她向作曲家提出:在借鉴民族和西洋音乐表现张力的基础上,保留徒歌式的高腔,把川剧的声腔音乐充分表现出来,使年轻观众能够接受。
剧作家罗怀臻曾这样评价铁梅,戏曲领军人物原本稀少,由于种种原因发生了分化。有人为自己谋取商业上最大化的利益,有人转身寻求另一种生存方式。铁梅仍然充满忧患意识,肩负着她所代表的戏曲剧种的责任,踏踏实实地寻找继续前进的途径,表现出难能可贵的文化自觉性。
罗怀臻的评价不为过,川剧名家、德艺双馨……在耀眼光环的笼罩下,铁梅仍然保持着清醒。她一直在思考,怎样才能让川剧更好地传承下去,摆脱后继无人的尴尬。她将院里奖励自己的5万元钱拿出来,设立“川剧扶持基金”,鼓励优秀剧作和优秀人才;她将自己的演唱方式、演出技巧及做人品格毫不保留的教给年轻人。
在她看来,剧院没有自己的剧场,就像战士打仗没有枪一样。为了建重庆川剧艺术中心,她又拿出当年学戏的执着劲儿,不遗余力地四处奔波。立项、筹资、规划、建设,整整一年半时间,她靠自己的面子和“金子”的影响力,促使艺术中心开工建设。艺术中心占地60亩,包括一个中型剧场和川剧博物馆,目前评估价值为2亿元人民币。看着艺术中心已经进入内部装修阶段,她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在茁壮成长,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地方表演团体有如此大规模、高水平的演出中心,在全国是不多见的。艺术中心就是一个川剧博物馆,不仅为剧院创造了效益,还提升了川剧的地位,这种运作方式可为其他剧种表演团体的发展起到示范作用。”
铁梅从不讳言川剧开拓市场艰难的事实,她认为艺术需要供养,为此,她利用自己人大代表的身份,提出了政府用政策和演出补贴的方式来扶持,院团用市场运作的手段来发展,社会用赞助的方式来参与,整合各方资源,继承和发展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思路。她说:“传统戏曲发展应得到全社会的支持,我坚信,川剧的明天会更美好。”
作为川剧领军人物,她很早就走出川渝、走出中国,在海外唱响她的蜀调川音,她说:“我有信心让国外观众爱上川剧……”
《凤仪亭》是中央音乐学院著名作曲家郭文景根据同名川剧改编的歌剧,剧中创造性地将川剧声腔融入歌剧音乐,是首部把川剧歌剧化的尝试作品。2004年3月,郭文景和铁梅联手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皇家大音乐堂举行川剧歌剧《凤仪亭》在欧洲的首演;2005年9月,《凤仪亭》应邀赴意大利参加“都灵九月艺术节”;2007年5月,《凤仪亭》在德国科隆气派的剧院舞台上展示重庆川剧高腔的魅力。扮演貂蝉的铁梅自己打板并领腔演唱,欧洲观众大开眼界。他们觉得铁梅的声音特别纯净,有的观众甚至跑到后台请教发声方法,这时铁梅就很满足:“看来欧洲观众已经被古老的川剧艺术的声腔打动了。”
2006年,她带着川剧《金子》和一台折子戏去法国和瑞士演出,这是川剧院首次大规模海外商演。为让老外了解川剧,她就在每场开演前,把乐队从后台搬上舞台,利用10分钟的时间亲自教观众如何用川剧表示“上楼”“下楼”,如何赞美女孩子漂亮。当演到丈夫对金子百依百顺、被母亲骂时,全场观众爆发出会意的笑声。“这是一种艺术的共鸣,文化交流的目的也达到了。”她很满意。
历时46天,在法国和瑞士21个城市进行了26场演出,5万欧洲观众观看演出。当地媒体纷纷发表评论,认为《金子》有莎士比亚的风格,演出中的文学、历史、杂技、武术、音乐都很到位。铁梅则把这次演出称为川剧打入欧洲主流社会的一次破冰之旅,也是向国外观众展示川剧艺术魅力的难得机会。
目前,她的最大心愿是继续把川剧带到海外去。“我有信心让国外的观众爱上川剧。”
相关链接
沈铁梅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第二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传承人。
先后在《拷红》、《凤仪亭》、《思凡》、《郗氏醋》、《孔雀胆》、《玉京寒》、《枭雄夫人》、《聂小倩》、《一代风骚》、《潘金莲》、《金子》、《李亚仙》中担任主角,获文华表演奖,被誉为“川剧皇后”和中国地方戏剧跨世纪的“女性三杰”之一。
上一文章:“布什版”孙子兵法叫板蜀锦
下一文章:李登辉赴日演讲 称钓鱼岛以前就是日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