幺妹灯起源于盛唐,是古代花灯戏的一个地方戏曲分支,历来被誉为“川剧活化石”和“川西二人转”,主要流行于成都市蒲江县的大塘镇和大兴镇等地区。
幺妹灯是古代劳动人民在劳作之余,为丰富自己的业余文化生活而创造的一种歌舞形式,它的根深深地扎在民间文化的沃土之中。幺妹灯表演形式轻松活泼、风趣幽默,表现的都是老百姓身边的平凡小事,宛如自己身边的人在现身说法。其唱词内容涉及历史、人物、民间传说、日常生活以及民风民俗等方方面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幺妹灯作为一种流行的花灯戏,通常由四名演员组成:一个俊俏的幺妹,一个滑稽幽默的花鼻子,一个能说会道的媒婆,再加一个机动配角。乐器组一般需要五名乐师,分别操持锣、鼓、钹、磬和二胡五种乐器。也有一些演出团队在道具和演员中,配上花轿、新娘、伴娘等,一个幺妹灯最多时可达20多人配合演出。
由于幺妹灯反映的都是老百姓身边的故事,由此它的艺术形式短小精悍,滑稽幽默,一个节目通常只需十几分钟,再加上它的演出形式活泼自由,对场地的要求也不高,因此常在庙会、集市、晒场和富贵人家的庭院中演出。
从成都地区幺妹灯演出的传统剧目看,主要有《幺妹摘花》、《龚老二帮人》、《驼子回门》、《偷布》、《金讨口》、《劝夫》、《嫁妈》、《路遇》、《周二送婶》、《王大娘补缸》、《观灯》、《看桃》、《小放牛》、《背媳妇》、《十不改》等,内容大多为劝人孝敬、戒烟赌、勤俭持家、勤劳致富、夫妻斗嘴、人情冷暖等等,非常朴实和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因此受到老百姓的热烈欢迎。
演出程式一般是由花鼻子“挑逗”幺妹开始。花鼻子是花灯戏中最搞笑的角色,又起穿针引线和推动故事发展的作用,因此对角色要求比较高,通常是由经验丰富、能说会道且扮相滑稽的中老年男子扮演。随着花鼻子夸张的动作和诙谐的台词,媒婆和其他人开始在舞台上一唱一和地帮腔,使整个舞台具有一种丰富的艺术效果和声情并茂的舞台效果。由于幺妹灯在动作和情节设计上,包涵了相声、小品、戏曲等诸多因素,因此人们又称四川的幺妹灯为“川剧的活化石”和“川西二人转”。
所谓川剧活化石,是指幺妹灯体现了川剧最初的形态,演员不多,表演朴实真切,就像一折一折的川剧小折子戏一样,带给观众直接而畅快的艺术享受。现在传世的一些川剧传统剧目,如《迎贤店》、《滚灯》、《做文章》等,都依稀保留着幺妹灯的影子。
过去,幺妹灯中幺妹的扮演者通常是男扮女装的男演员。因为在封建时代,妇女的社会地位不高,她们只能成天躲在闺房中,很少在公共场合抛头露面。再加上一些传统剧目的台词有些“荤段子”,常拿男女之事来开玩笑,因此不适合年轻女性扮演。1949年以后,灯戏中的幺妹角色才逐渐由女性扮演。
幺妹灯这种民间艺术形式在川西大地倍受欢迎,除了它的剧目通俗、短小、极富生活情趣之外,还跟它坚持使用四川方言有关。如《娃子打草鞋》、《请长工》、《小放牛》等剧目中,人们耳边听见的台词简直就是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张家长李家短,仿佛就是一个熟人坐在门槛上说家常一样,让观众感到既亲切又过瘾。
总体说来,幺妹灯唱腔质朴、婉转、悠扬,唱词内容丰富,表现形式灵活多样,且演员装扮艳丽,表演富于激情,亦庄亦谐。常以男女之间表面上的说学逗唱、打情骂俏来揭露和鞭挞生活中的丑陋现象,讴歌真善美,是值得大力发掘和广泛宣传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
随着人们对民间艺术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日益关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幺妹灯一定能象东北二人转一样,红遍祖国的大江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