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留言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新闻资讯

沱江号子

发布日期:2008-12-20 访问次数:2704

    沱江号子是船夫们在拉纤时所喊唱的一种劳动号子,主要流行于四川沱江流域,尤以成都市所辖金堂县赵镇、淮口、五凤一带为盛。
沱江流域自古水运发达,有着深厚的码头文化、商贸文化和移民文化基础。仅以金堂县五凤镇为例,这里至今尚保存着清初外省移民修建的江西会馆、南华宫、关圣宫、火圣庙等会馆庙宇。五方杂处的民俗和发达的水运,使得沿江两岸的码头文化空前繁荣。
像所有的劳动号子一样,沱江号子也是底层劳动群众在艰苦的劳动过程中所创造的一种民歌艺术,目的是消除疲乏,调节情绪,鼓舞干劲,同时带来身心的愉悦和劳动的快乐。成都所辖邛崃市平乐镇一带的传统造纸工人就在造纸过程中发明了闻名遐迩的竹麻号子。沱江号子,则是船夫们在急流险滩拉纤时所喊唱的一种劳动歌。
沱江号子曲调高亢嘹亮,韵律婉转动人,整个唱腔分为四步。
第一步为“打河号子”,是纤夫们在行船冲滩前所唱的前奏歌,意在凝聚众纤夫的精神和注意力。此时急流险滩将近,船只在江心缓缓行驶,船夫们脚踩江边的泥沙和卵石,身背粗壮而湿漉漉的缆绳,望着即将临近的急流和险滩唱起了平时吟唱的纤夫号子。由于是前奏曲,所以,纤夫们健壮的胸膛和两腮开始鼓起来,像一张张蓄满风雨的船帆,随时准备迎接更大的挑战。这段前奏号子热烈但不激烈,像一阵由远及近的马蹄声。
接下来是“倒板号子”,音调忽然变得紧张激烈,像两军交战前最后一阵鼓声,原来这是冲滩过程的开始。船只在急流中打着漩涡,汹涌的流水在船头上溅出高高的浪花。纤夫身上的缆绳绷得笔直,而纤夫们的身体此时也变成了一张张弯曲的弓。他们光着的脚掌蹬在湿滑的鹅卵石上,身体前倾,把体内所有的能量都调动到肩膀和双腿上。俗话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此时此刻,船夫们所喊唱的号子声仿佛是在与急流抗争,与命运博斗。
当船只在急流和险滩之间缓慢上行时,船夫们又喊起了“数板号子”。这段歌声高亢、绵长,它已不像倒板号子那么激烈,但于绵长中蕴含着无尽的力量,在水流的冲击和缆绳的阻力下,纤夫们的脚步变得缓慢而沉重,一步一个脚印,艰难地向前挪动着。号子虽然变得绵长沉重,但其中的力量却比冲滩时更加饱满和坚韧,它是对纤夫们精神和意志的考验。
第四步是“橹号子”,这时船已经驶过汹涌的河滩,到达了舒缓而平静的水域,纤夫们喊唱的号子也变得舒缓轻快,仿佛是通过这段轻松愉悦的唱腔,把体内尚未用完的力气轻轻吐露出来。
沱江号子形象而逼真地表现了船夫拉纤的整个过程,紧张时如千钧一发,舒缓时如春风荡漾。既反映了船工生活的艰辛悲苦,也体现了底层人民在劳动中的喜悦和快乐,因而是沱江两岸纤夫们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
在喊唱沱江号子时,船家一般会聘请正喊、贴喊两位角色坐在船头领唱。这二人识得水性和沿江流域的地形地貌,因而由他们领唱,可以统一纤夫们的步调,调节纤夫们拉纤的节奏,调动纤夫们的精神。正喊和贴喊由于是领唱人,所以不必像纤夫那样出卖苦力,他们穿着洋褂,撑着阳伞,或立或坐在船头上,用歌声指挥着纤夫和船只通过激流汹涌的河滩,成为纤夫行业中待遇较优的一类人。
沱江号子音调粗犷,韵律动人,是不可多得的“原生态”民歌。由于唱词和音调具有民歌、山歌和民间小调的特点,且内容包罗万象,叙古话今,种类繁多,因而受到劳动人民的喜爱。同时,这种艺术形式还反映了沱江流域社会、经济、民风民俗和文化变迁,因而可视为川西民族民间音乐的奇珍。
随着纤夫这一职业的淹没和消失,如今在沱江流域已经很难找到会完整演唱沱江号子的老船工了,以金堂县五凤镇为例,经过文化部门多方寻访,才在该镇找到两位当年从事过正喊、贴喊职业的老船工。但一位已89岁高龄,另一位也满75岁了。因此发掘和抢救当年名噪一时的沱江号子,成为了当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
  • 13980803583
  • jinmaxiu@163.com
  • 成都市一环路西二段2号浣花香广场7楼蜀锦蜀绣处

工作时间

早9:00 - 晚20:00


139808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