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有孩子的人都知道,如今的文具跟自己上学的时候大不一样了。现在的文具在时尚外衣的装饰下,大到文具套装,小到一块橡皮无不是花样百出。采访中记者随机走进一家超市文具销售区,发现这里摆设的文具花样之多、品种之繁是任何一个稍具童心的人都拒绝不了的:胶水瓶做成了各种各样的形态,卷笔刀有小汽车、火箭式、小房子以及各种小动物的造型等近30多种。保险柜状的文具盒里附带着放大镜和温度计。看看孩子们正在用着的文具,让人想不明白的还有很多:卷笔刀装上电池可以变成满地跑的小汽车玩具,还有只有用口令才能打开的日记本……总之这些文具的实用性在逐渐被装饰性和娱乐性代替。例如,一种“文具”共有5种功能,但只有一种是与学习有关的。这些“时尚”文具大多价格不菲,一般文具套装都标价在四五十元左右。有一名三年级的小学生给记者看了他的全部文具:一套文具套装,一个火车型的削笔器,还有一套5件装的格尺。他的妈妈告诉记者,这些文具的总价值接近200元,重量占到了书包总重量的四分之一。
文具市场是热闹喧嚣、充满童趣的,但是我们必须清醒观之:文具玩具化的盛行最终会不会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玩具化文具的质量问题已凸现。一位家长对记者说,她的女儿买的铅笔刀已经能够摆满一茶几了,但是每当需要这些造型各异、活泼可爱的小东西“履行义务”时,却只能望“刀”兴叹,因为尽管这些铅笔刀外表漂亮高级,其刀片却是钝得不能用。这位家长说:“现在的文具已经完全玩具化了,一点实用的意义都没有了。”由于过分讲究造型的精巧,使一些文具易于损坏,文具用品的更换频率加快,给家长增加了开支。另外,家长们普遍反映,儿童文化用品的高档化和玩具化十分不利于培养孩子朴素节俭的生活习惯,助长了他们互相攀比的思想。一位家长在采访中提起自己上五年级的儿子,用一种无可奈何的语气说:“他总是回家说哪个同学的书包最漂亮、谁的文具盒特新潮,要我给他换新的、换比别人更好的。我觉得这种学生之间的互相炫耀攀比的风气十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文具玩具化影响孩子们的学习,也让老师和家长们不无担心。银川三小的杨老师在采访中不无忧虑地对记者说:“好奇心重、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本来就是小学生的特点,而这些文具所具有的玩具性却恰恰吸引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注意力。在我的班上有许多同学经常听着课,小手就不自觉地摆弄起课桌上的那些‘玩具’来,结果连老师讲的什么内容都没有听到。”
对文具玩具化,孩子们怎么看?一个9岁的小女孩在和记者聊天时,无意中表达了孩子们对文具玩具化的喜爱和支持。她说:“这有什么不好,又可以当文具用,又可以当玩具玩,我觉得还是一举两得的事呢!把有些同学上课不集中精力赖到文具身上,我认为是不公平的。你想,就是没有这些好玩的文具,那些爱动的同学还会找别的玩,这和文具可没关系!”
兴庆区泽民巷一文具店的业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出了文具经销商的看法:文具玩具化是文具市场成熟的标志。文具的销售对象是中小学生,厂家设计出适合儿童心理、深受儿童喜爱的文具自然成为必然趋势。至于小孩子的攀比心理、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那并不是玩具化带来的直接后果。
银川师范教育心理学高级教师马丽认为,文具玩具化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技术进步的标志,本身没有什么不好的。当然,以简洁、普通、便于使用为好,不宜追求太奇特、繁琐的文具。一般来说,小学高年级学生集中精力的时间一次只有20分钟,低年级的也只有10分钟。文具玩具化容易使学生在课堂上分散听课精力、注意力,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知识链条的断裂。从学生心理角度讲,每个学生都有一种求异和从众心理的需要,如果家长一味地满足孩子各种各样的要求,包括选用文具,就会助长孩子攀比心理,影响孩子健康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