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时间
早9:00 - 晚20:00
发布日期:2008-08-31 访问次数:4436
到了殷商时代,丝织物的生产早已脱离了原始的织造方法。商代甲骨文中的象形字,记载了当时的养蚕、栽桑、缫丝、织绸的生产。甲骨文中有原始织机图样的象形字,说明商代使用这种原始的“踞织机”已相当普遍。如海南岛南部黎族苗族自治州的黎族妇女,就是使用这种古老的原始织机织造黎锦。工具虽极简单却可织出华美动人的彩锦。这种古老的踞织机能被保持到今天,使我们能有幸了解我们的祖先是怎样应用这种简单的织机,织出那些较原始的多彩锦纹的。1950年,在安阳殷墓出土的铜器上,发现粘附有受到铜锈渗透而保存下来的丝绸残片。经过科学分析研究,其中有的是采用水平很高的纺织技术织成的菱形花纹的暗花绸,说明织造这种织物的织机比原始织机有了很大的改进,而且已有了提花的装置。以此推理,在提花丝织产品出现之前,提花生产技术必然有个漫长的孕育发展过程。即从殷商时代算起,我国育蚕织丝能够织出有花纹的提花丝绸,也已有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了。
春秋时,郑、卫、齐、鲁均是我国中原地区产锦之地。襄邑(今河南睢县)出产的美锦(文锦、重锦、纯锦、大丈锦),齐鲁的薄质罗纨绮缟与精美刺绣,均是春秋战国以来闻名全国的高级织绣产品。直至两汉时期,襄邑仍是全国织锦的主要产地。王充的《论衡·程材篇》云:“齐郡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襄邑俗织锦,钝妇无不巧……”可见襄邑织锦的闻名,不仅有广泛的群众生产基础,而且有很高的技术水平。汉代在齐郡临淄和陈留襄邑设有服官管理生产,说明它在当时国家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东汉时,蜀锦兴起,产品已与襄邑织文(纹)齐名。魏、蜀、吴三国鼎立时,蜀锦不但是蜀王朝军需的重要来源,而且是与魏、吴贸易的重要物资。山谦之在《丹阳记》里云:“江东历代尚未有锦,而成都独称妙,故三国时魏则市于蜀,而吴亦资西道。”说明当时的蜀锦生产不仅产量大,品质也很高,产品畅销全国。朱启钤在《丝绣笔记》卷上言:“魏晋以来,蜀锦勃兴,几欲夺襄邑之席,于是襄邑乃一变而营织成,遂使锦绫专为蜀有。”说明襄邑织锦至此已名存实亡,形成了蜀锦独步天下的垄断局面。
历史发展的事实证明,魏晋以后蜀锦的蓬勃发展,不仅取代了襄邑织锦的历史地位,且历经隋、唐、五代直到宋代,蜀锦生产一直处于兴盛状态,在全国丝织生产中居于领导地位。唐代以后,川蜀是全国三大重点丝织产区(余为河北定县、江南吴越)之一。以“章采奇丽”著称的“陵阳公样”,反映了这一时期蜀锦的新发展和新成就。直到五代时,蜀锦生产仍不断有新的成就,如创造了大幅的“鸳鸯衾”锦等。 隋唐以来,扬州广陵逐渐成为织锦生产的重要地区之一。《新唐书·地理志》记,扬州广陵郡土贡的丝织物有:“蕃客袍锦”①、“被锦”、“半臂锦”②(还有“独窠绫”)。《唐六典》、杜佑的《通典》赋税条均记有:扬州广陵每年织造“蕃客袍锦”250件,成都每年织造200件,专供唐朝廷赠送远来外使或作为特种礼品之用。两宋时期,蜀锦生产在全国仍占有重要地位。北宋初年,都城汴京(开封)设有“绫锦院”(有机400多张),徙移了很多技艺高超的川蜀锦工为骨干。朝廷还在洛阳、真定、青州、益州、梓州等地,建有规模很大的绫锦工场。北宋朝廷在成都设立的“转运司锦院”、“茶马司锦院”,专门织造西南和西北少数民族喜爱的彩锦,作为向这些地区交换马匹的贸易物资。由于这时的锦绮生产已扩展到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区,这就打破了自魏晋以来,蜀锦长期垄断的历史局面。与历史上全盛时期相比,蜀锦在全国的地位已开始逐渐下降。
宋王室南渡后,随着政治经济中心的南迁,丝织生产的重心也转移到江南来。南宋时期的成都,虽仍为当时三大织锦产区(杭州、苏州)之一,然南宋王朝偏安江南,刻意经营丝织的重点已在江浙,而非川蜀。两宋时期的蜀锦,在全国的地位虽渐衰微,然它对“宋锦”的发展,却产生了直接而重要的影响。从我国织锦工艺后期的历史发展情况来看,蜀锦的技艺成就不仅在宋锦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而且对元、明以来我国织锦工艺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两宋以后,继之而起的在全国闻名的织锦有:元代的“纳石失”金锦、明清的苏州“宋锦”(宋式锦或叫“仿宋锦”)和南京的“云锦”。
上一文章:《成都文化大辞典》词条选载——蜀锦
下一文章:吴三姐——号子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