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国家测绘局、中国地震局联合举办新闻发布会,通报汶川地震地形变化监测结果。中国政府网对此进行了直播。国家测绘局副局长李维森驳斥青藏高原因汶川地震隆起数米的说法缺乏科学依据,推测珠峰只有数厘米的垂直变化。中国地震局正部署连续GPS观测站,进一步把握震后地壳运动状态,监测重点区域是龙门山断裂带、陕南和陇南等受灾严重地区。 国家测绘局:
珠峰高度变化几厘米 国家测绘局副局长李维森介绍,国家测绘局、中国地震局于今年5月下旬至7月中旬,共同组织实施汶川地震地形变化监测与分析工作。经国务院同意,国家测绘局、中国地震局联合向全社会公布汶川地震地形变化监测结果。
监测显示,汶川地震引起震中区域监测点的水平位移量达238厘米,沉降量达到70厘米,隆起量达30厘米。龙门山断裂带西侧块体向东偏南运动,位移达20~70厘米;东侧块体向西偏北运动,位移达20~238厘米。东侧块体下沉达30~70厘米。陕西南部区域向西北方向运动,最大位移量达4厘米;甘肃陇南区域向东北运动,最大位移量达5厘米。青藏高原珠峰地区的监测点向西偏南运动,水平和垂直方向位移量均为2~3厘米。
李维森说,有媒体报道“5月12日的错动使当地地壳抬升9米,喜马拉雅山长高好几米”,这种关于青藏高原因汶川地震隆起数米的说法是缺乏科学依据的。公布的监测数据是发生了2~3厘米的变化。这点变化不影响珠峰现在这个数据的继续使用。如果到珠峰顶上测一次高程,难度还是很大的。目前暂时不考虑再次对珠峰进行观测。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俊勇说,从珠峰脚下5个点对青藏高原的测试结果显示,与2005年相比,地震后,它往西南方向大概有两三厘米的变化,高程大概也有两三厘米的变化,就是说变化不大。由此推测,珠峰也会有些位移,珠峰升高应该比青藏高原快,但变化量不会超过厘米级。
中国地震局:
余震趋势呈有起伏衰减 中国地震局副局长阴朝民介绍,汶川地震发生后,余震还比较多。到目前为止,6级以上的强余震已发生8次,5级以上发生30多次。根据过去经验和研究结果,整个余震的趋势会呈现有起伏的衰减。
按照统计规律,每年我们国家发生5级以上地震是18次左右。从目前情况来说,整个地震数量超过平均水平,相对来说强一些。目前,中国地震局正在灾区部署50余个连续GPS观测站,同时展开了第二次复测工作,进一步把握震后地壳运动的状态。
国家测绘局、中国地震局累计派出了约100个专家技术组对地震周边地区和青藏高原珠峰地区的180个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点进行了野外测量,同时获取了全国范围的28个全球导航卫星系统连续运行站的监测数据;通过比对地震前后的监测数据,经过分析研究和专家评审,得出了最终的地形变化分析结论。 李维森表示,本次监测分析工作,是恢复灾区测绘基础设施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监测分析结果对于研究我国大陆板块运动趋势、加强地震预报等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报记者 余文龙 整理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