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灿烂的古代物质文明是由众多的传统工艺所创造的,蜀锦是我国传统该眼工艺中一棵璀璨的明珠。蜀锦兴于战国而盛于汉唐,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因产于蜀地而得名。
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派大将司马错伐蜀,结束了古蜀国开明王朝的统治,建立蜀郡,当时蜀郡(郡址成都)生产的织锦已享有盛名,以其织纹的精细,图案的生动,色彩的艳丽而别具一格,被人们称誉为蜀锦,此后蜀锦成为蜀地织造生产的一切锦类地总称。
锦是古代丝绸产品中最高工艺水平的代表,戴侗称“织彩为文曰锦”,它既有一定的图案花纹,又有丰富的色彩,是文彩并茂的高级染织工艺品。织锦的工艺最复杂,工序最多,生产周期最长,织造难度最大,可谓“丧功费日”、“价重如金”,从造字上看,丝织品的品名大多从“丝”旁,如绢、绡、纺、绉,绫、罗、绸、缎等,而锦是帛字旁金(帛是丝织品的总称),含有与黄金同价的意思,古籍上有“六十日成匹,匹值万钱”的记载。在人们的心目中,“锦”被看作是富贵、绚丽、美好和前程远大的象征:如前程似锦,如花似锦,花团锦簇,锦上添花,衣锦还乡,锦衣玉食,奇锦珍贝,锦绣江山,锦囊妙计等等,丝绸文化丰富了汉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蜀锦丝绸文化与源于本土的道教文化,与三国文化、青铜文化、佛教文化、民俗文化以及成都的城市文化都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是植根于民族文化沃土中的一朵奇葩。
蜀锦的产品和文彩千变万化,不断发展,不断创新,适应着各个社会历史阶段上人们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是蜀锦能够保持成为世界染织工艺美术史上经历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传统工艺织锦的主要原因。纵观蜀锦产品及其生产发展的历史,从工艺演进的角度,以其织物组织、生产流程、使用机具和提花技术等方面的变化,可以把它划分为经锦和纬锦两大类和两个历史发展阶段。国内外的一些学者和染织史书刊,普遍 认为蜀锦的基本特征就是“彩条起彩,经线显花”的“经锦”,这是很不全面的,近现代考古研究的成果和蜀锦生产实践已经证明,从战国到公元八世纪中叶(中唐)以前的蜀锦都是经锦,此后的蜀锦基本上都是纬锦,织物组织从经二重转向纬二重结构,蜀锦织机从多综多蹑发展更新为花楼织机,突破了经锦对图案和配色上的局限,这两种织机代表了蜀锦,同时也代表着我国丝织提花技术的两种基本类型和两个发展阶段,即由综片提花到花楼提花,由方形综框到自由综(或束综)的两大阶段,在中国乃至世界染织工艺发展史上,是一个重大转折和进步,其基本原理为近现代机械和电子提花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古代经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花色和地色地织物组织完全相同,都是双层结构地复式平纹或复式斜纹,称为平纹经锦或斜纹经锦,依靠织物纵向彩条经线地颜色来显现花纹,是一种典型地“彩条经锦”。1901年斯坦因随英国一支探险队来到新疆,在尼雅遗址的汉墓中最先发现了这种经锦,被中外学者们称为“汉锦”或“汉式组织”,斯坦因先后四次到尼雅,仅第一次掠走的文物就达12箱之多,其中有不少珍贵的经锦文物,尼雅是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的一个交汇点,古代西域36国中的精绝国所在,尼雅遗址的发现震惊了世界,日本、俄罗斯、美国等国的探险家闻风而至,大肆发掘。新中国建立后的五十多年间,新疆的考古工作者先后在吐鲁番、民丰、尼雅、楼兰等丝绸之路沿线的汉唐墓葬中,出土了大批光彩照人的“彩条经锦”,统称为汉唐经锦,基本上被确认为蜀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