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锦也是四川的工艺美术
发布日期:2008-08-06 访问次数:3511
我省工艺美术起源很早,远在五千年前就有各种玉器和陶器,战国时期有精致的漆器和金银器,先秦的蜀缬,东汉兴起的蜀绣、蜀锦,唐代的蜀笺,唐宋的邛窑及明清以来发展起来的瓷胎竹编等先后形成四十多个自然行业,建国以后又有长足的发展,品种繁多,花色丰富,从业人员多,分布区域广。比较著名的有成都的蜀绣、蜀锦、金银器、漆器、瓷胎竹编及成都周边的都江堰地毯、丝毯、玉器,新繁棕编,崇庆、邛崃竹编,邛崃美术陶瓷等,此外还有称为 "三绝"的自贡龚扇、剪纸和扎染 (及拔染、防染),广元白花石刻、剑阁手杖、江安竹制工艺品、荥经砂器、绵竹年画、隆昌、会理美陶、青神竹编等。改革开放以来又新开发出郸县绒绣、阆中丝毯、渠县竹编、营山皮毛玩具、新都西充的工艺锦缎织造、江安全竹装饰装修用品、攀枝花直却砚和宝玉石雕刻、彝族漆器及藏、羌、彝族的饰物和民族民间工艺品。随着我省旅游业的发展,传统的工艺美术企业及时推出了一批旅游纪念品和工艺品,旅游用品等新门类。
蜀 绣
蜀绣以软缎和彩丝为主要原料,现有一百三十多种针法绣技,在绣制中艺人们的运用自如,强调车凝。绣线粗细兼用、片线光亮、针脚平齐,技艺人员根据不同的图稿,运用娴熟的针法和绣技,把花鸟虫鱼、飞禽走兽、人物景致等题材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中有五彩缤纷的衣锦纹满绣,有绣画合一、简结精炼的线条绣,有单面、双面、双面异色异形、双面异色异形异针绣等品种,配以高档红木雕花框架,成为高雅的手工艺品。蜀绣既有巨幅绣屏,也有袖珍小品;有高精欣尝陈设品、也有普及日用消费品,其代表作有 "芙蓉鲤鱼"、"熊猫"和文君听琴"等,陈设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四川厅的巨幅"芙蓉鲤鱼"座屏长四点四米,高一点七米,灵活采用了晕针、沙针、点针、复盖针等几十种不同针法,绣出了三十二条不同形态的鲤鱼。为了表现鱼的远近虚实、光线的波动,使用了不同色阶的同色丝线达十八种之多。一根丝线分得细如蚕丝,虚针刺绣,在远处的鱼形若隐若现,在操针时准确无误,千万个丝头隐藏巧妙,整件作品形象生动,主次分明,动静对比,聚散适宜、神情盎然、翱翔如生,色彩浓淡谐称,远近虚实得体。蜀绣的仕女和寿星等人物光彩照人衣饰如织锦,而绣出的熊猫憨态可掬,皮毛质感如真,堪称艺术佳品。一九九九年十二月澳门回归时,蜀绣巨幅"九寨熊猫"绣屏,经省和国家选为送给澳门特区政府和人民的礼品,体现了其高超的艺术水平,表达了四川政府和人民的心愿,为宣传四川作出了贡献。
蜀 锦
四川是中国蚕桑生产最早的地区之一。公元前四世纪时,蜀入已用蚕丝织成 "帛"远销到今陕西关中一带,受到秦国上层人士的喜爱。锦是在帛的丝织技术上创新发展起来的,除质量更高,色彩更多之外,增加了杂色、织花等工艺、在汉代声誉很高,专称 "蜀锦"。成为皇族官宦和富豪大家追求的高档衣饰用品。蜀锦受到东汉王朝的重视,列为重要的贡赋资源,设置专门的衙门管理,使蜀锦得到很大的发展,不仅产量大增,丝锦技艺也不断提高。到了唐代,蜀锦已制造出一种以成双成对的飞鸟、走兽为图案的"益州新样锦",把织锦技艺从纺丝品提高到纺织工艺品的高度,不仅成为当时上层贵族享用的奢侈品,而且也是"丝绸之路"和对外国馈赠的高档俏货。至今日本正仓院和法隆寺还收藏有 "蜀江小幡"、"蜀江太子御绢伞"的线片,都是唐代蜀锦的代表。由于四川的蚕桑资源丰富,蜀锦的技艺不断创新,蜀锦的销势一直较好,因此发展很快,成为四川最著名的特产之一。发展到近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四川的丝织作坊迅速增加。解放前的成都,最高时发展到大小二千家之多;织机万余架;乐山;南充和万县等地也有很大的规模。新中国成立以后,蜀锦生产走上了集体化的道路,由手工业作坊发展为机械化生产,质量稳定,品种增多。有彩条状并饰有花纹的雨丝锦、月华锦;有呈方格内起各种小团花的方方锦;有以梅花、桃花等单朵花为素材,组合成旋涡宛转、落花飘浮的浣花锦;有细小地纹上织出大朵花卉的铺地锦;有几何图格调的八达晕锦。
四川漆器
成都传统漆器以木胎为主,至今已发展了压胎、竹胎、脱胎,产品更加丰富多彩。装饰手法以"雕花填彩"最有代表性。具有以刀代笔、挥刀稳健、线条流畅、刚柔兼备、平整光亮的独特风格。富于变化的块面构成花卉、翎毛、走兽、人物的生动图案,雕刻后再嵌上所需的色彩,经打磨、抛光、清光便制成浑厚大方、光亮夺目的工艺品。由于图案和色彩系雕嵌,产品经久耐用,嵌花原料为矿物质而永不变色,时间愈久色彩更加明快。现代的四川漆器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创新,研制成功金漆拉雕拖线,拉线针雕和雕花结合,更丰富了雕填的装饰效果,研制了"东方红"、"银片嵌花"、"银片雕花嵌彩"、"漆下彩"和"景泰蓝漆装饰画"等技艺,利用现代科学和艺术成果,注意产品的欣尝性与实用性完善结合,造型大方、凝重,图案雅丽兼蓄,着色沉着质朴、变化丰富的装饰技艺,更在漆坛上独树一帜。雕填、彩绘、堆漆、变涂、蛋壳及螺甸镶嵌等手段的灵活运用,形成了四川漆器独特的风格。
四川竹制工艺品
成都瓷胎竹编----产生于清代,先是在新繁、温江、崇庆等地家庭副业出现,经创造提炼形成竹丝扣器,从竹丝扣漆 (漆器为胎)、竹丝扣锡 (锡器为胎)逐步演变到竹线扣瓷即现在的瓷胎竹编,是成都的传统工艺品。材料是精选慈竹,经过刮青、破节、晒色成竹片,然后选料、烤色、锯节、启薄、定色、刮片、冲头、柔丝、抽匀、染色等十几道工序,加工成竹丝。编织技艺上起底、翻底、翻顶、过把、锁口要求紧扣瓷胎编织而成。要求不露丝头、不起纹丝、叠丝,保持经纬匀称。除瓷胎外,成都竹编还发展了陶胎、漆胎、玻胎、木胎等各式茶具、酒具、烟具、文具、瓶、盒、罐、盘、包等工艺品,装饰手法不但有山水、花鸟、虫鱼、走兽的平面装饰纹样,还有"二龙戏珠"、"熊猫"等浮雕立体装饰,明朗清新,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四川扎染拔染防染
四川缬染素以风格独特而著称,史称 "蜀缬"。宋代发展了著名的"鹿胎缬",明代用于棉布印染,清代以来全川普遍种监制靛,染坊林立。民间染缬因加工工艺不同,分灰染、拔染、扎染和蜡染。灰染属碱剂防染工艺,以棉布为原料再将楼空花板置酸洗后的布上在楼空地方涂刷细石灰与豆浆调合成的防染剂后人蓝靛染色,经清洗、吹干、刮去灰浆,蒸布、散气、踩整后即成;拔染是在兰布上用镂空花板填刷拔色剂退掉兰色而成;扎染是用浅色布抓成小撮,或用针串或染布折叠,或扭成塔状将线固定起来放入染液中制成;蜡染则在白布上用溶蜡描绘花纹,入兰靛染色,去腊色则花纹如绘,主要在川东南苗族地区盛行。目前四川生产扎染的企业是自贡扎染工艺厂。现生产面料、服饰品、服装三大系列产品,花色品种数百个,融工艺性、实用性为一体,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在国内外享有一定知名度。
剑阁手杖
剑阁手杖又称 "孔明杖"是有名的手工艺品,有木杖和藤杖两种,从制作工艺讲可分为自然杖和雕刻杖两类。自然杖多为藤料,有降筋藤;空心藤和金刚藤等,取其苍劲奇突的自然形态;另有黑塔子、红檬木等木质材料,取其别致纹理和美丽色泽,制作时先用火烤成型,再去皮修饰,最后出光,表露造化之奇妙,澹然朴素而自有天工。
雕刻杖均为木质,因材施艺,巧妙构思,精雕细刻,极有章法。别看小小手杖,日月星辰、山林河川、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均可容纳,使 "为我扶依"的实用手杖,成为一种观赏价值较高,具有厚重的的文化艺术内涵和独特诗情画意的艺术品和馈赠礼品,因而深受各界,尤其是文化名人青睬。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张仃、著名画家黄翔、邵宇、陆俨少等亲笔题写"中国剑杖"、"工艺精美"、"师造化夺天工"、"文章本天成妙手深得之"等赞美之词。剑阁手杖艺术品有限责任公司近年又推出树根雕产品,利用各式树根的自然形象稍作雕琢加工,其造型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而又古朴自然,化腐朽为神奇,极尽精美奇巧之能事,人们称之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
攀枝花苴却石砚
攀枝花是一个世界罕见的聚宝盆,在神奇的攀西大裂谷中蕴藏着许多珍贵的矿石资源,苴却石就是其中的一种。直却石色呈紫黑,观之润泽凝重、抚之腻而不滑,石质致密,莹洁滋润,石品绚丽丰富,其中夹杂着绿色的石眼,为制砚增色不少,是中国文房四宝中难得的佳品。
技艺人员根据所选石料的不同形状、色泽,反复琢磨构思,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因材施艺"。雕刻手法主要有深透、浅浮雕、高浮雕。采取粗犷与细腻对比、整体与局部的和谐统一等艺术法则,既继承了民间雕刻的细腻夸张的特点,又讲求主次关系,虚实效果,深得中国传统文化之神韵,熔中国诗、书、画、印于一炉,形成自己的一派风格,体现了较高的工艺价值,并逐渐由单纯的研磨实用功能向欣尝、品玩、收藏等多功能发展。因而受到国内外行家的好评,在文房四宝行业、书法家、鉴赏家、收藏家中引起很大的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