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留言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新闻资讯

一段飘逸的历史——漫谈桑蚕丝绸史话(1)

发布日期:2008-09-25 访问次数:6031

  中国是养蚕织帛的发源地,这项发明,比人们熟知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造纸和印刷术,要古老得多,而它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又绝不稍逊于后起的这四项科技发明。我国传统的、高水平的蚕织技术,不仅对世界纺织技术的进步曾产生过相当深远的影响,与西方国家的丝绸贸易,还铺就了沟通古代东西方文明的大通道——丝绸之路。
  流传至今的传说和神话很多,诸如伏羲、神农,黄帝、帝喾、嫘祖等等,都曾被作为养蚕的创始者来供奉。  
   在远古时期,先人即已开始养蚕取丝,然而这一奥秘是怎样被人发现的?其说不一。流传至今的传说和神话很多,诸如伏羲、神农,黄帝、帝喾、嫘祖等等,都曾被作为养蚕的创始者来供奉。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两种传说是:伏羲氏化蚕桑为绵帛;黄帝元妃嫘祖,始教民育蚕治丝以供衣服。我们知道传说是伴随着历史而存在的。在原始社会,人们崇拜自然,常常把一些有益于人类的创造发明,与神的恩赐联系在一起。而领导部落的首领,又被看作神的化身。中国的蚕丝生产起源很早,对人民生活影响极大,把它的创造发明权推溯到中华民族神话中的祖先身上,是很自然的事情,也是可以理解的。
  用科学的眼光来看,这些动人的传说当然是没有充分科学依据的。处于史前文明的人类,当然不可能先知先觉地了解蚕丝所具有的纺织性能,从而有意识地将它作为纺织原料。实际上人类对蚕的利用,是经历了一个由“吃”到“穿”的变化。其过程,大概是这样:原始社会,生产力不发达,食物极度匮乏,凡是可以充饥的东西都是人类觅集的目标。蚕蛹含有高蛋白,自然成了先民的采集对象。蚕蛹被蚕茧包裹着,取食蚕蛹需将蚕茧剥开。最初是利用利器剥取,后来发现将蚕茧放在水中浸煮,蚕茧自然松散,可以较为容易地一次就得到大量蚕蛹,而煮熟后的蚕蛹又易于消化。茧煮过后,蚕丝呈松散状态。最初,人们吃过蚕蛹后即将蚕丝丢弃,当丢弃的蚕丝聚集多了后,觉得可惜,尝试着加以利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发现蚕丝的纤维纤长、光滑,其韧性和光泽,是其他任何天然纤维无法比拟的,具有良好纺织性能,遂开始大量利用。
  尽管传说不能作为依据,可是我国养蚕织帛的历史的确在距今5000年以前就已开始。其证据来自大量的考古发现。1921年,在辽宁省砂锅屯仰韶文化遗址(距今约5500年),曾发掘到一个长数厘米的大理石制作的蚕形饰。其上的蚕形被学者确认为蚕。1958年,在浙江省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4700年左右)中,出土过一些纺织品。经鉴定,这些纺织品中有丝绸片、丝线和丝带。经鉴定,丝纤维截面呈三角形。系出于家蚕蛾科的蚕。这是长江流域迄今发现最早、最完整的丝织品。1960年,在山西省芮城西王村仰韶文化晚期遣址中,出土过一个长1.8厘米,宽0.8厘米,由6个节体组成的陶制蚕蛹形装饰。1963年,在江苏省吴江梅堰良渚文化遗址(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300年)中,出土过一个绘有2个蚕形纹的黑陶。1977年,在浙江省余姚河姆渡遗址中(距今约7000 年),出土过一个骨蛊。此盅上面刻有4个蠕动的虫形纹,虫纹的身节数与蚕相同,结合同时出土的大量蝶蛾形器物,学者认为虫形纹是蚕纹。1984年,在河南省荥阳县青台村一处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过一些丝织的平纹织物,和组织十分稀疏的丝织罗织物。这是黄河流域迄今发现最早、最确切的实物。
  这些出土文物告诉人们,在距今6000年之前,蚕即已引起我们祖先的注意和观察(甚至有可能已开始利用),在距今5000年之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都已有了蚕业生产,也就是说,我国蚕业丝绸的源头,至少可以定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且是在不同地域相继独立出现。
  元代《农桑辑要》将诸如气候、饲料、蚕忌和人为等影响蚕生长发育的因素,归纳总结为:十体、三光、八宜、防老等多个方面
  要得到精美的丝绸,首先必须要有足够多的蚕丝作原料,而要得到足够多的蚕丝,必须会养蚕、养好蚕。自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利用蚕丝纺织后,蚕业生产至迟在殷商时便己发展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产业,并在以后的长期生产实践中,创造、积累了丰富的有关养蚕的科学知识。
  对蚕生长过程中的几种形态:蚕种、出蚁、化蛹、结茧、化蛾,人们不仅很早就有了较准确的认识,还曾试图对养蚕经验进行理论上的概括。战国人荀况在《蚕赋》一文中,从哲理和生理角度概括了蚕的特点、习性和化育过程。荀子在文中称颂了蚕的功德,他说:蚕音同残暴的“残”,虽“名号不美,与暴为邻”,但“功立而身废,事成而家败”;对养蚕者所认为的蚕无雌雄,只有蛾才有性别之分的看法提出了质疑,说:“有父母而无牝牡者与?”把蚕的生活习性和化育过程概括为:“冬伏而夏游,食桑而吐丝,前乱而后治,夏生而恶暑,喜湿而恶雨。蛹以为母,蛾以为父。”荀况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蚕有雌雄之分假说的人。幼虫期的蚕有雌雄性腺的科学结论,在20世纪初得到证实。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根据蚕的化性和眠性进行了分类。即先将常见蚕分为“三卧一生蚕,四卧再生蚕”两大类,然后再根据具体品种的特征和习性分类,如以体色和斑纹进行分类,则有:白头蚕、颉石蚕、楚蚕、黑蚕、儿蚕、灰儿蚕等;以饲育或繁殖时间进行分类,则有秋母蚕、秋中蚕、老秋儿蚕、秋未老獬儿蚕等;以茧形进行分类,则有绵儿蚕、同茧蚕等品种,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还注意到桑、火、寒、暑、燥、湿等外界因素对蚕饲育的影响,并总结出适于蚕生长的环境要素。
  元代《农桑辑要》将诸如气候、饲料、蚕忌和人为等影响蚕生长发育的因素,归纳总结为:十体、三光、八宜、防老等多个方面。十体将养蚕要注意的事项概括为:寒、热、讥、饱、稀、密、眠、起、紧、慢,十个方面。其中“寒”指在连宜寒,“热”指下蚁宜热,“饥”指眠后宜饥,“饱”指向食宜饱,“稀”指布之宜稀又不可太稀,“密”指下子宜密又不可太密,“紧”指临眠上簇宜紧饲,“慢”指方起宜大饲;三光则是根据蚕的肌色决定投放饲叶的多少;八宜是根据蚕的不同生长时期,选择不同的明暗光线、冷暖温度、风向风速、饲叶紧慢等八对条件;防老则指蚕的老熟时间直接影响出丝多少,原书注明:蚕25天老熟,一箔可得丝25两。28天老熟,一箔可得丝20两。若月余或40天老熟,一箔只得丝10余两。
  这些对养蚕条件的周密考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13980803583
  • jinmaxiu@163.com
  • 成都市一环路西二段2号浣花香广场7楼蜀锦蜀绣处

工作时间

早9:00 - 晚20:00


139808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