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时间
早9:00 - 晚20:00
发布日期:2008-09-30 访问次数:6732
采访蜀绣工艺大师杨德全不是很顺利,盛夏时,约了无数次,都因她临时有事而取消了,即使后来终于坐在了她的绣庄陈列室里,谈话还不时被打断,因为她不只是一个绣工,还是一个绣庄的“庄主”。对她来说,绣庄的生存同蜀绣工艺的传承是同等重要的。
早在1992年拍摄南丝绸之路画册时,我去采访过安扎在和平街老四合院里的“皇汉绣庄”,当时的绣工穿的是古代的闺阁女儿的服饰,在一间间老房子里,俯身刺绣绷架上,清雅舒气,旁观者仿佛置身古画图之中。当时有一潮潮的外宾来参观。1997年我写成都四大工艺,又去采访了坐落在草堂东路的成都蜀绣厂,当时看到绣房当中有一个巨大的绷架,上面约有五六平方米大的大熊猫刺绣图,周围绣工们各自埋首专注于小型的刺绣作品。厂里有丰富的绣品陈列,并不时有来访者选购。那时蜀绣行里人都说,整个九十年代是蜀绣的高峰期。
然而到采访杨德全时,景况大变。2004年蜀绣厂改制,完全进入市场,2005年蜀绣厂花园式的厂房拆了,原先的结构打破,很多工人买断工龄。杨德全只带了十多个人进入改制后的公司,心想可以安心搞蜀绣,并在2006年12月建立蜀绣博物馆,其中陈列了从解放以后直到现在蜀绣老绣工运用各种针法技艺创作的绣品及经典之作。后来她离开公司,在去年另起炉灶,自己运营了一个绣庄。她说现在搞绣庄非常艰难,一是资金缺,二是人才缺,但她硬是要做,只有一个理由,不想让蜀绣走向衰微。
去年她办了蜀绣培训班,但学出来的极少,“一是没有耐心坚持下去;二是有的人灵巧度不够,就算技术全教给学员,若没有几年的功夫要熟练并能创作作品仍很难,何况现在的人好功利,哪挣钱高就往哪去,人才留不住。我自己绣自己卖,没问题,但一个人同一个绣庄不一样。”杨德全说:“我现在是既要绣又要管理、销售,胡子眉毛一把抓,没有经营,绣庄活不下去。”
我采访她时正是她艰难创业的阶段,很少消停,所以采访周折颇多。后来,杨德全打电话跟我说,经营上没有大的起色,但建在浣花溪南路的“锦绣工场”已经有眉目了,春节前她的绣庄可能会搬进去。她说:“这样我们蜀绣就有集中展示的地方,蜀绣的品牌效应也会有大的提升。”
作为一个蜀绣工艺大师,一个把毕生心血倾注在蜀绣上的老绣工,她始终把自己的命运同整个蜀绣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结局虽未可知,却是尽到她的全力了。
下一文章:奥运开幕式上首唱的可爱女孩林妙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