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时间
早9:00 - 晚20:00
发布日期:2008-09-30 访问次数:3575
绣屏是清代以来办喜事专用以装饰门壁的帏屏,专名称呼为“灯彩”或“堂彩”,意为亮灯之彩帏或华堂之彩挂。常见内容有“八仙”、“罗汉”(祝寿用)、“龙凤”、“牡丹连枝”(结婚用)。此幅《英雄人物画》绣屏长3.5、宽3米(左图),全幅用孔雀羽线精工绣制。其羽线、金银线皆精工裹扎雀羽、纯金箔。从设计、绘图、选材制作等方面看,该画工程浩大。据当地蜀绣老艺人估算耗费数万工时方能完成,绣工亦为绝活奇技。所选历史人物故事为民间广泛流传,妇儒皆知的英雄故事,可谓“三绝”。此幅《英雄人物画》孔雀羽线绣可能是晚清的蜀绣精制巨作。
蜀绣在“蜀锦”织造影响下成为绣制特殊工艺大约已有两千年的历史。晚清蜀绣工艺有三大类制品:一是穿货(衣巾),二是行头(戏装、神袍),三是灯彩。灯彩有门额长条形彩挂,巨幅帘帏壁挂、.彩旗饰幡等大小不等的绣品。清朝道光十年(1830年)成都蜀绣成立了“三皇神会”。会址设在东门外“锦官驿”附近的“九皇宫。”
《英雄人物画》的珍奇特色之一是孔雀羽线绣。所谓羽线是用孔雀羽毛分色裹在细丝线上的绣线。孔雀羽及天然炯丽的雀鸟羽因其不变色的特点,是绝佳的绣线。但其制作工巧,难度很大,故雀羽线本身就是奇珍。刺绣中的金线也不是用纯真的金线,而是用宽约1毫米的金箔缠裹在细丝上而成。也有用1毫米宽的金箔丝直接镶嵌的“平金”花,但不如裹金线细致,且易脱落与破线卷曲。
中国最早采用的羽饰,出自野鸡(雉)。战国时的鵔仪冠、鹖冠皆用雉尾为饰,各民族也广泛采用野鸡翎子为冠饰。至今旧戏冠饰尚多用野鸡翎子(接长双翔于冠项)。采用翠鸟的翠线羽毛作为首饰的填色是很早的事。这种鸟又名“鱼狗”,羽毛青绿色近绿松石,尾短,捕食小鱼。由鸟羽之翠绿而称绿玉石为翠玉、翡翠(源自鸟羽之红绿)、珠翠。
武则天赐张昌宗的“集翠裘”也是集编翠雀的翠绿色羽毛而成。雀羽很少,当然比集狐腿毛而成的大氅贵重得多。杜甫《太子张舍人遗织成褥段》诗云:“客从西北来,遗我织成”。很可能就是采用翠羽缠线整匹成衣的衣料。至于用翠鸟羽毛填贴于金银首饰凹花上,取其青丽翠绿之美色,直至近代皆用之。雉羽、翠羽兼及各种鸟羽皆可作衣。中国神仙的羽服,音乐中有“霓裳羽衣舞曲”皆可作用羽为农之证。
《英雄人物画》的画像近似四川绵竹年画。首选《三国演义》蜀汉故事为题材,是蜀绣精品。
孔雀羽线英雄谱绣屏的内容也有取自《说唐全传》、《水浒传》的。
估计除此巨幅外,当另有偶幅相配合。猜测另幅当选用“杨家将”、《说岳传》等英雄故事。
灯彩本是各种灯具组成的盛会,各种观赏性花灯的总称。民间艺人利用本地所产各种材料,经过结扎、裱糊、绘染等技巧制成种类繁多、花色各异的彩灯,于春节;中秋节日、婚嫁、迁升等吉日良辰张挂,以增加喜庆气氛。所谓“张灯结彩”,即指花灯与彩绣。
上一文章:传承3000余年的艺术瑰宝——成都漆器
下一文章:成都市评蜀绣工艺美术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