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留言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新闻资讯

蜀锦——“锦官城”的根脉

发布日期:2008-10-05 访问次数:3258

历史渊源
  蜀锦的历史已有两千多年,汉代就设有“锦官”,所以成都古称“锦官城”,濯锦的府南河古称“锦江”。蜀锦被史学家称为中国丝绸发展史的里程碑,蜀锦的纹样在丝绸之路上曾被大量发掘,四大名锦的云锦、宋锦、壮锦,都是在蜀锦工艺基础上演变分化而来。成都双流华阳镇有农户至今还保存着汉代操作工艺的丁桥织机,生产少数民族的锦带。
  上世纪50年代初,成都蜀锦厂是最大的蜀锦生产机构,当时有2000多职工。建国后经过公私合营和技术改造,当时考虑的是工业化生产,面向广大群众,生产绸缎面料。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还是很受欢迎的。
但在1995年后,随着市场结构和消费观念的变化,比如蜀锦以前大量出口日本,但日本人穿衣越来越现代化,和服对于蜀锦的需求急剧减少;上世纪80年代中国人结婚,会用蜀锦被面作礼,但90年代以后,人们都用被套了。再加上蜀锦纹样落后、产品缺乏创新和体制上的原因,1995年后,蜀锦开始退出市场,最终完全停产。
现状担忧
  据悉,蜀江锦院的七位老艺人平均年龄都72岁了,而且出现了后继无人的情况。主要原因是手工织锦在上世纪60年代末就停止了,开始机械化生产,速度快且价格低廉,很快就为市场所接受。虽然有机器织锦,但手工可以挖梭,可松可紧,可以在局部变幻色彩,机器是做不到的,比如皇帝的龙袍,不能像现代服装那样东拼西凑,它必须是一块完整的锦缎,而且龙眼是一种颜色,龙须又是一种颜色,这只有手工织锦才能做到,所以叫“寸锦寸金”。手工织锦消退后,厂方也没想到要培养学员,所以出现了后继无人的局面。目前老艺人只有两位徒弟,下一步还会到纺织学校招学徒。

未来发展
  2003年12月,市委书记李春城专门到蜀江锦院视察,强调要保护和发扬蜀锦工艺,计划在4年内,投资3000万元,使成都蜀锦工艺重现辉煌。因为没有“锦”和“绣”,必将影响成都文化的传承。
  首先是‘锦”“绣”合一,企业改制合并。包括它的变脸,它的创新。第二步是建设蜀锦博物馆,建成省博物馆的“锦绣分馆”。第三步是重现千年锦绣工场。全盛时期,汉代成都有多达两万多台织机,规模空前。目前全中国仅存3台清代花楼木质机,一台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一台在省博物馆,一台在成都蜀锦厂,是国家一级文物。目前已经仿制了5台。由于手工的特殊性质,锦绣工场最多也就十几台织机。第四步是打造蜀锦一条街,前店后厂,将成都传统工艺品集中展示。另悉,蜀锦正在申报联合国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
  蜀锦3000年的灿烂到现在的低谷时期,并不是蜀锦本身的问题,而是社会转型期“高科技低人文”的问题。我们已经进入高科技的时代,但与之形成反差的就是人文的建设和发展,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分化。年轻一代对高科技的掌握很快,但对人文的东西,特别是东方文化、本民族的文化并不了解。不但不去了解,而且不屑一顾。因此,政府和社会,要倡导,要投入。它不单纯是一种商品,也是一种文化,这样就需要投入性的保护,而且要长期地、长远地投入,它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

  • 13980803583
  • jinmaxiu@163.com
  • 成都市一环路西二段2号浣花香广场7楼蜀锦蜀绣处

工作时间

早9:00 - 晚20:00


139808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