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留言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新闻资讯

叶永洲:蜀锦恢复生产时他哭了

发布日期:2008-10-11 访问次数:2794

  汉代,巴蜀“丝绵布帛之饶,衣覆天下”,蜀锦是一种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丝织品,它与“南京的云锦、苏州的宋锦、广西的壮锦”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名锦。
  浣花北路的蜀江锦院里,高大的织机发出“叭”、“叭”的撞击声。挂置在织机上的蜀锦老艺人的名牌,是“蜀江锦院”的泰山北斗。其中,就有着叶永洲的名字。
  
  此时,78岁的叶永洲双手背在身后,不时地向学生们讲授技巧。
  
  对于刚刚“入围”第一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叶永洲微微一笑,“哎,搞了一辈子,不图啥,就希望这门手艺能一直传下去。”
  
  心酸
  
  学习技艺年少离乡
  
  叶永洲的老家在四川简阳农村。13岁那年,他只身来到成都青年巷,在一位姓樊的老板那当起了机房的学徒。
  
  初学艺时,叶永洲每天要花四个多小时甩手腕,练习“丢梭”的动作,练到浑身发汗,手腕酸麻为止。练习打结时,必须长时间弓着身子,站在织机前。为了让他不轻易抬起身,老板用一根绳子从他后颈绕过,再将绳子的两头拴住他的脚板。天长日久,叶永洲的手腕关节比常人粗大,骨节突出。腰板因为长期半弓有些僵硬,晚上睡觉,有时连身都不能翻。如今,年近八旬的叶永洲双手依旧活络,轻而易举就能将大拇指反扳过来靠住手臂。他时常以此训诫学徒们,“等你们练到这样,飞梭走线不在话下。”
  
  难过
  
  蜀锦发展一路坎坷
  
  1951年,成都蜀锦厂成立。许多家庭式的织锦机房因为资金太少,纷纷关闭。像叶永洲这样的织锦工人大都进入了蜀锦厂。但好景不长,解放前由于时局动荡,厂里生产的锦缎销路太差,全部积压。70年代末,中央领导重视传统技艺,在政府的扶持下,成都蜀锦厂与成都百货公司签订包销合同,总算再次打开局面,恢复生产。厂房里机器重新启动的时候,叶永洲哭了。
  
  不久,中央政府下令组建“传统技术展览团”,54岁那年,叶永洲开始踏上异国,向世界各国展示蜀锦的魅力。
  
  欣慰
  
  沉浮几载蜀锦重生
  
  上世纪80年代时,中国人结婚,会用蜀锦被面作礼,但90年代以后,人们都用被套了。再加上蜀锦纹样落后、产品缺乏创新和体制上的原因,蜀锦开始退出市场,最终完全停产。与蜀锦相伴大半辈子的叶永洲无限落寞。时常感慨:“咱们的传统技艺,难道就这样丢了?”
  
  2002年,成都蜀江锦院作为市政府重点打造工程,落户在曾经的成都蜀锦厂厂址。从锦院落成的那天起,叶永洲就被聘请到此,教授技艺。看到学徒满堂,游人如织,叶永洲笑了。对于蜀锦的未来,他有了更多期待,期待更多的人走近蜀锦,走近这门蜀中绝技。

  • 13980801217
  • jinmaxiu@163.com
  • 成都市一环路西二段2号浣花香广场7楼蜀锦处

工作时间

早9:00 - 晚20:00


1398080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