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留言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新闻资讯

绵延四千年的绮丽(下)

发布日期:2008-10-11 访问次数:3085

  唐宋时期,蜀锦更步入辉煌。她图案精美、用料考究,当时著名设计师发明的新式锦样,令上流社会的女眷为之疯狂。文人们则用最高级别的语汇倾心赞美蜀锦,认为“中国之锦,成都独称妙”。蜀锦,成为成都另一张华丽的名片。

  公主的罗裙 贵妃的锦衣

  唐宋时期,“扬一益二”,成都进入耀眼的绮丽年华,蜀锦的发展也到达顶峰:用料考究,工艺复杂,技艺精湛,图案华美,辉煌与奢侈几乎成为蜀锦的代名词。女人,则将这种奢靡发挥到极至。

  唐代成都有个管理织工的官员名叫窦思伦,他是一个天才的设计师,对织锦有着极为独到的研究。经他设计织出的花树对鹿、斗羊、对雉、翔凤、游麟等新式蜀锦风行于当时上流社会女眷中,贵族妇女都以拥有一件窦思伦款的锦衣为荣。他因此被唐太宗封为“陵阳公”,他设计的锦样就叫“陵阳公样”,极为绮丽名贵。为报答皇恩,在唐中宗最为宠爱的女儿安乐公主出嫁时,窦思伦倾尽毕生的心血,为其织造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嫁衣,名为“单丝碧罗笼裙”。锦裙上是用金线织成的花鸟,细如发丝,鸟儿只有米粒大小,却眼、鼻、嘴、甲齐全,而且“正视旁视,日中影中,各为一色”,金碧辉煌,巧夺天工!据《旧唐书》记载:这件嫁衣值钱一亿,是安乐公主最为风光的嫁妆之一。

  灯笼锦是另一种传统名锦。创始于北宋,又名庆丰年或天下乐,是宋代文彦博(后任宰相,封潞国公)在成都为官时,将金线莲花中置灯笼图案加金锦首创的。其图案是一个个宫灯张灯结彩,灯边饰以飞凤,四角悬挂流苏,常织成稻穗状,寓意“五谷丰登”,呈现出一派祥和富贵之意,极为明艳华贵,是蜀锦中最有名的传统纹样之一。这种锦按宋代的章服制度规定,只有皇亲、宰辅和大将军以上的人物才能服用,还要经过皇上同意才行,否则便是“僭越服用”,会受到严厉惩处。

  据宋代魏泰假托梅尧臣撰《碧云騢》载述:宋仁宗庆历年间,文彦博将一幅织金灯笼锦,送给仁宗的宠妃张贵妃。上元节时,张贵妃高高兴兴穿上这件华丽的锦衣去侍宴,被仁宗看到,惊为天人,忙问衣服是哪里来的?张妃顺势提到了文彦博。不久,文彦博就回京当了参知政事。后来御史唐介风闻此事,弹劾他在蜀中时用“间金奇锦”巴结贵妃,才升官当了宰相。双方争执不休,仁宗迫不得已,罢了文彦博的相位,把唐介也贬到远州。第二年上元节,宫中无金线灯笼,有人作诗曰:“无人更进灯笼锦,红粉宫中忆侫臣”。一件锦衣,竟可换个宰相来做,堪称蜀锦史上一大奇闻。

  元人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说,后蜀主孟昶和宠妃花蕊夫人曾用过一条精美绝伦的锦被,被头有两个孔,睡觉时扣在颈项下,像盘领,两侧余锦覆在肩上,叫作“鸳衾”,又叫“六合被”。这是一种中间没有拼缝,一梭织成的无缝锦。如此高超的技艺,令人叹为观止。

  蜀锦如此华贵绚丽,在唐宋时一直居于时尚的风头浪尖,也难怪那么多女性纷纷为之倾倒。

  《能改斋漫录》上有一个故事揭示了蜀锦在工艺和颜色上的神奇。说是有一个叫章帖的人在成都做官时,曾经把吴地的罗、湖地的绫带到成都,然后跟川帛一起染红带回京城。当时正值梅雨季节,章帖到京师以后,发现吴地和湖地的丝织品已经褪色,而蜀地的丝织品仍然颜色如新。后来他向一位四川技师请教,那位技师说:“蜀之蓄蚕与他邦异,当其眠将起时,以桑灰喂之,故宜色。然世之重川红,多以为染色之良,盖不知蚕所致也。”原来成都人养蚕是有绝技的,那便是在蚕睡眠要苏醒的时候,用桑树的灰烬喂养它们,于是蚕吐出的丝就与别处不同。

  生花妙笔 盛赞蜀锦

  早在西汉,扬雄在《蜀都赋》中就用“挥锦布绣,望芒兮无幅”的文句,来盛赞蜀锦的柔滑质地和鲜艳的色彩。当时寓居成都的文学家司马相如教人作赋的技巧时,亦用“织彩为文”的道理来启发别人。他说:“合綦组以成文,列锦绣而为质,一经一纬,一宫一商,此赋之迹也”。“一经一纬”是指图案的交错纹理,“一宫一商”比喻色彩协和如音乐的协调。

  魏晋诗人左思在他的《蜀都赋》中赞叹当时蜀人织锦的盛况:“圜阓(指街市)之里,伎巧之家,百室离房,机杼相和”,“贝锦斐成,濯色江波”,由此可以推想当年锦江两岸织锦市场是多么繁荣兴旺,织出的锦色泽和花纹是多么绚丽迷人。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饱览成都的美景后,怀着喜悦的心情,为后人白描了一幅鲜花、春风、彩霞、女郎的天上人间图:

  濯锦江边两岸花,

  春风吹浪正淘沙。

  女郎剪下鸳鸯锦,

  将向中流匹晚霞。

  唐人张何的《蜀江春日文君濯锦赋》对唐代蜀锦纹样作了相当细致的描述:“布叶宜疏,安花巧密,写庭葵而不欠,拟山鸟而能悉……言濯春流,呜环乃出。于是,近深沉,傍清此。朱颜始映,珍箧方启。其始入也,疑芳树映落涧中,少将安焉,若睛霞色照潭底……稍辨回鸾,全分舞凤。戏蝶时绕,娇鹦欲弄……青为禁柳,红作宫花。”

  张何的赋说,锦上疏叶密花,布局恰当,蝶飞凤舞,栩栩如生,在濯于锦江中时,如芳树映落涧中,晴霞色照潭底。青的好象“禁柳”,红的好象“宫花”。

  晚唐诗人陆龟蒙也对蜀锦特别喜爱,写了《记锦裙》云:“有若驳雨残红,流烟堕雾,春草夹径,远山截空,浓淡霏拂,香霭冥密……”说他在侍御史李君家中看到一幅初唐时期蜀锦做的裙子,长一米,裙子前面的左边有仙鹤20只,皆口衔鲜花,曲腿起飞;右边是20只鹦鹉,耸肩舒尾,极为传神。此文洋洋洒洒一千多字,最后4个字是“神乎技矣”!

  蜀锦与成都,如同血与肉,不可分割。成都是蜀锦产生和成长的温暖怀抱,而蜀锦为成都凭添了几分灵气和美丽。

  秦代张仪、张若在修建成都之时,在夷里桥南岸修建了一个专门管理蜀锦生产的“锦官署”,署内房屋连绵,四周有围墙,看起来很像一个城堡,人称 “锦官城”。当时全国产锦的地方主要有三处,兖州生产的叫“织文”;扬州生产的叫“织贝”;蜀郡生产的就叫“蜀锦”。三锦之中,蜀锦以产量最大、销路最广居于首位。时人认为它织造精致,质地坚韧厚重,图案丰富多彩、色调鲜艳明快,比任何锦帛都好,“中国之锦,成都独称妙”。

  谯周《益州志》说:“成都织锦既成,濯于江水,其文分明,胜于初成。他水濯之不如江水也。” 传说当织工们把织好的锦拿到流江(南河)中洗濯后,色泽更加鲜艳夺目。此后,流江就有了一个美丽的新名字——锦江,成都也有了一个新的称号“锦官城”。

  • 13980801217
  • jinmaxiu@163.com
  • 成都市一环路西二段2号浣花香广场7楼蜀锦处

工作时间

早9:00 - 晚20:00


1398080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