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留言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新闻资讯

丝绸印染联合企业南充织绸厂

发布日期:2008-10-12 访问次数:4644

     座落在嘉陵江畔的南充市,盛产蚕丝和顺庆大绸,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丝城。解放前,由于反动统治阶级对丝织业的肆意摧残,蚕农忍痛砍掉桑树,大批机坊倒闭,工人纷纷失业。从事锦缎生产的老技工所剩无几,那些一家一户的缫丝,织绸作坊是“两条木棒一口缸,织机面前汗水淌,五天织成绸两匹,换来米粮度时光。”挣扎在死亡线上。

       如今,南充的丝织工业是一派兴旺发达的景象。农村,到处是郁郁葱葱的桑林,丰收的蚕茧堆集如山,城里,有关蚕丝的实验站和科研单位正在繁忙地工作。南充织绸厂在南充市的北头,是一座规模不小的丝绸印染联合企业,它拥有职工二千多人,每年所产锦缎,丝绸,在全省丝绸总产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品种多,质量好,对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九五三年,华源织造厂列入西南蚕丝公司所属系统,定名为“西南蚕丝公司织绸厂”,三月,又将织绸厂并入西南蚕丝公司重庆绢纺厂,作为绢纺厂的第三车间。与此同时,美亚和华源两厂工人在党的领导下,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民主改革运动,清除暗藏的特务和封建把头,展开“三反”“五反”运动,清洗了混进工人队伍的坏人,打退了资产阶级的猖狂进攻,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一九五四年十月,西南纺织管理局根据中央纺织工业部的指示,将原私营五通桥美亚织绸厂与重庆绢纺厂织绸车间合并,投资十万元,利用原南充嘉陵火柴厂厂房旧址,建设一个新型的绸厂——南充织绸厂。

       广大工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坚持勤俭办企业的方针,掀起了一个边建厂边生产的热潮,经过艰苦奋斗,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就建成了经纬车间,织绸车间,纹织部,锅炉房。建立了一整套新型的社会主义管理制度,成立了工会管理委员会。工人们成了企业的主人。从一九五四年到一九五五年半年多的时间里,在建厂的同时,工人们加紧生产,不仅做到了自给自足,而且开始向国家上缴利润。一九五六年一月,定名为“西南蚕丝公司南充织绸厂”,正式纳入国家计划。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中,南充织绸厂又先后吸收了“四川省地方合营联兴炼染织绸厂”,公私合营的“聚会源”,“合力”,“宝光”三家缫丝厂以及“群力”、“同力”、“丛林”、“信成祥”、“永成祥”,“李万隆”、“源记”、“经民”等九家木机织绸厂和南充市的手工业丝织合作社、组。

       党对个体手工业和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使南充织绸厂得到了更加蓬勃的发展。一九五七年,厂内增设了经纬、炼染、织造、机动、木工等车间,从生丝原料进厂到织成成品,实现了自行整理、自行织造、自行炼染。由一个小型的织绸厂发展成为一座初具规模的丝绸印染联合企业。同时,又新建了职工宿舍和设备比较完善的职工医院。一九五七年,南充织绸厂全厂人数增加到一千七百多人,年产量达一百八十多万米,产品的正品率由一九五五年的百分之六十提高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一九五八年,在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光辉照耀下,全厂职工展开了一个以实现机械化、半机械化为中心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全厂职工提出的革新建议就有—千多条。手工操作的经纬车间,迅速改变了落后面貌,实现了机械化。工人们兴奋地写道:

       抖丝不用手,  浆丝开电钮。

       并燃三合一,  车子遍厂游。

       炼染车间的工具落后,劳动笨重,工人们用旧材料制成了炼染机,改变了过去“两条棒,一口缸,工人累得心发慌”的状况,减轻了劳动强度,节约劳动力百分之三十八。经过两年多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共改装成功织绸机一百零六台,自制了杆经机、打线机、摇纡机、洗绸机、染色机以及车床、铣床、钻床、牛头刨床等十八种设备,实现了织绸半自动化,使全厂的机械化程度提高到百分之八十三。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出:“手工业生产的劳动生产率,同半机械化、机械化生产比较,最高最低相差达三十多倍”。机械化、半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使生产呈现出一派崭新的局面,它不仅大大节约了劳动力,而且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了百分之二十以上,产量提高二点五倍,产值增长了百分之十三点五,新的花色品种达到二十八个。既保证了国家任务的超额完成,又促进了综合利用,多种经营。

       一九六○年三月二十日,敬爱的朱德委员长来到南充织绸厂视察,参观了厂区,详细询问了厂里的生产情况和工人们的生活情况,当朱委员长听到南充织绸厂是靠党的自力更生方针发展起来的汇报时,他十分高兴,连声称赞说:“你们的工作做得很好”。当他看到厂里绿树成荫时又风趣地说:“你们的绿化工作搞得很好呀,树木很多,像一座疗养院一样”。接着,朱德委员长走进织绸车间,详细观看了工人们改装的机器设备,鼓励工人们努力为祖国生产更多更好的丝绸。

       为了满足国家建设和广大工农兵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一九五九年,南充织绸厂在全厂范围内掀起了一个大搞新花色,新品种的高潮。派出干部和技术人员到华东地区各兄弟单位参观、学习,举办绸缎样品展览,组织全厂职工进行突击,实行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工人三结合,设计、经纬、纹制、装造、试织“一条龙”,做到步步抓紧,一竿到底,共试制成功新品种四十六个,其中十六个参加了北京全国绸缎评比竞赛、天府锦、寒梅锦、花罗纹等八种,被评为全国第一级,晶星锦、红梅锦等六个被评为全国第二级。到一九六三年,丝绸年产量比一九五五年建厂初期提高了二十三倍,产品的正品率提高了96.42%,外销产品达到百分之八十五以上,为国家的外贸出口,为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做出了贡献。文化大革命以来,南充织绸厂进一步向前发展,到一九七六年,丝绸总产量比一九五五年提高了三十一倍,职工总人数增加了三点八倍,机台增加三倍,绸缎花色品种增加了三点七倍。目前,全厂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工业学大庆”新高潮,决心把南充织绸厂建成大庆式企业。

上一文章:老手工艺北京进大学

下一文章:旅游购物-蜀绣

  • 13980803583
  • jinmaxiu@163.com
  • 成都市一环路西二段2号浣花香广场7楼蜀锦蜀绣处

工作时间

早9:00 - 晚20:00


139808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