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留言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新闻资讯

蜀锦的历史发展沿革

发布日期:2008-10-13 访问次数:3622

      中华灿烂的古代物质文明是由众多的传统工艺所创造的,蜀锦是我国传统工艺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蜀锦兴于战国而盛于汉唐,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因产于蜀地而得名。

        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派大将司马错伐蜀;结束了古蜀国开明王朝的统治,建立蜀郡,当时蜀郡(郡址成都)生产的织锦已享有盛名,以其织纹的精细,图案的生动,色彩的艳丽而别具一格,被人们称誉为蜀锦,此后蜀锦成为蜀地织造生产的—切锦类的总称。
        锦是古代丝绸产品中最高工艺水平的代表,戴侗称“织彩为文曰锦”,它既有—定的图案花纹,又有丰富的色彩,是文彩并茂的高级染织工艺品。织锦的工艺最复杂,工序最多,生产周期最长,织造难度最大,可渭“丧功费日”、“价重如金”,从造字上看,丝织品的品名大多从“纟”旁,如绢、绡、纺、绉,绫、羅、绸、缎等,而锦是帛字旁金(帛是丝织品的总称),含有与黄金同价的意思,古籍上有“六十日成匹,匹值万钱”的记载。在人们的心目中,“锦”被看作是富贵、绚丽、美好和前程远大的象征:如前程似锦,如花似锦,花团锦簇,锦上添花,衣锦还乡,锦衣玉食。奇锦珍贝,锦绣江山,锦囊妙计等等,丝绸文化丰富了汉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蜀锦丝绸文化与源于本土的道教文化,与三国文化、青铜文化、佛教文化、民俗文化以及成都的城市文化都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是植根于民族文化沃土中的—朵奇葩。
        蜀锦的产品和文彩千变万化,不断发展,不断创新,适应着各个社会历史阶段上人们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是蜀锦能够保持成为世界染织工艺美术史上经历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传统工艺织锦的主要原因。纵观蜀锦产品及其生产发展的历史,从工艺演进的角度,以其织物组织、生产流程、使用机具和提花技术等方面的变化,可以把它划分为经锦和纬锦两大类型和两个历史发展阶段。国内外的一些学者和染织史书刊,普遍认为蜀锦的基本特征就是“彩条起彩,经线显花”的“经锦”,这是很不全面的,近现代考古研究的成果和蜀锦生产实践已经证明,从战国到公元八世纪中叶(中唐)以前的蜀锦都是经锦,此后的蜀锦基本上都是纬锦,织物组织从经二重转向纬二重结构,蜀锦织机从多综多蹑发展更新为花楼织机,突破了经锦对图案和配色上的局限,这两种织机代表了蜀锦,同时也代表着我国丝织提花技术发展的两种基本类型和两个发展阶段,即由综片提花到花楼提花,由方形综框到自由综(或束综)的两大阶段,在中国乃至世界染织工艺发展史上,是一个重大转折和进步,其基本原理为近现代机械和电子提花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古代经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花色和地色的织物组织完全相同,都是双层结构的复式平纹或复式斜纹,称为平纹经锦或斜纹经锦,依靠织物纵向彩条经线的颜色来显现花纹,是一种典型的“彩条经锦”。1901年斯坦因随英国一支探险队来到新疆,在尼雅遗址的汉墓中最先发现了这种经锦,被中外学者们称为“汉锦”或“汉式组织”,斯坦因先后四次到尼雅,仅第一次掠走的文物就达12箱之多,其中有不少珍贵的经锦文物。尼雅是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的一个交汇点,古代西域36国中的精绝国所在,尼雅遗址的发现震惊了世界,日本、俄罗斯、美国等国的探险家闻风而至,大肆发掘。新中国建立后的五十多年间,新疆的考古工作者先后在吐鲁番、民丰、尼雅、楼兰等丝绸之路沿线的汉唐墓葬中、出土了大批光彩照人的“彩条经锦”,统称为汉唐经锦,基本上被确认为蜀锦。
        汉唐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蜀锦生产发展的鼎盛时期,同时又是丝绸之路最繁荣兴旺的时期。汉代朝庭在成都建立“锦官城”,营造蜀锦,是当时全国最大、最著名的官办织锦工场,产品专供宫庭和官府的需用,常作为礼品赠送外国的使臣或君王,奖赏有功之臣,但不会作为商品流人民间,在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国正仓院等处至今还珍藏有不少皇室御用过的唐代“蜀江锦’,视为国宝级文物。可作为商品向国内外大量输出的川蜀织锦丝绸,主要是由众多的民间作坊和个体手工业户生产的。国际贸易往来不断、口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和高额的利润,极大地刺激了蜀锦持续不断的发展,宋史上称“蜀织工甲天下”、“冠天下”、“衣被天下’。
        弗著在《蜀锦谱》中云:“蜀以锦擅名天下,故城名以锦官,江名以濯锦”。汉代的成都即以“锦官城”、“锦城”闻名于世,是全国仅次于扬州的第二繁华大都会。锦城、锦江是蜀锦辉煌的见证,无数骚人墨客留下了不少咏赞锦城、锦江的著名诗篇,如杜甫的“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锦城丝管日纷纷,半人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闻。”,“锦江春色来天地”,“花重锦官城”;李白的“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家入画图”;元稹的“锦江水滑峨眉秀,幻出文君与薛涛’;刘禹锡的“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尽淘沙。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定晚霞”,高骈的“蜀江波影碧悠悠,四望烟花匝郡楼。不会人家多少锦,舂来尽挂树梢头”;陆游的“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
        三国时期,蜀锦成为支撑蜀汉政权经济和军事活动的支柱产业,诸葛亮在军令中强调指出:“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军中之需全籍于锦”。丞相在居家之地(史称葛陌,今双流华阳),种桑八百株,鼓励民众植桑养蚕,发展蜀锦生产,为蜀锦勃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南朝刘宋时期(公元420—479年),丹阳(今南京)太守山谦之招川蜀百工在苑城(即台城)斗场建织锦工场,称“斗场锦署”,山谦之在《丹阳记》中云:“江东历代尚未有锦,而成都独称妙,故三国时,魏则市于蜀,而吴亦资西蜀,至是始乃有之”。蜀锦进入以纬锦为主的生产发展阶段以后,至今仍然保留和继承发展了一部分应用彩条经线的传统工艺,创新了蜀锦“彩条起彩,纬线显花”的一种独特艺术风格,如清末至现代的雨丝、月华、方方锦等代表产品,雨丝巧妙地运用彩色经线宽窄的变化,由宽渐细形成雨丝状彩条;月华则是采用多组色经条子颜色深浅浓淡的层次变化造成一种晕裥的特殊效果,再配以明亮的纬花,有如天空初晴的彩练,霞光中透出明丽的花朵,花明色亮,别有韵味,月华锦多次荣获国家轻工部、纺织部部优产品称号。方方是利用纵横交错的两组色线组成方格,中间饰以园形的团花,古朴、典雅、庄重。1960年前后,国家主席刘少奇和副总理陈毅元帅出访东南亚国家,礼宾司在川订制一批方方锦等丝绸产品作为国家级礼品赠送外国元首,正体现了中国的一句名言“化干戈为玉帛”,蜀锦不仅是我国传统工艺的千古名牌,也是和平与友谊的象征。
  • 13980803583
  • jinmaxiu@163.com
  • 成都市一环路西二段2号浣花香广场7楼蜀锦蜀绣处

工作时间

早9:00 - 晚20:00


139808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