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锦驰名中外,深受人们喜欢,除了它织造精致,质地坚韧,图案丰富多彩,具有独特的地方风格这些特点外,它色彩绚烂,浓淡调和,经久不退,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宋人高似孙《纬略》上说,少卿章岵在四川做官多年,他把吴地产的绫,朔地产的罗带到四川,同四川的帛一齐染成红色,带回京师,经过霉雨季节,吴罗朔绫的的颜色都退变了,唯独四川的帛,红色如新。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经过四川练染工人的辛勤劳动,创造了特别适合本地丝织物的优质染料和染色工艺,因而使蜀锦别具特色。
大家知道,我们目前所用的丝织品,都是用合成染料染的色,但世界上发明合成染料,还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这以前,染色主要是植物染料,称为“草染”,蜀锦染色正是这样。古代除草染外,最早还用“石染”。石染使用的染料是矿物质,主要有丹砂、石青、石黄、石绿、粉锡、铅丹等。四川有的地区,在古代产丹砂。《史记·货殖列传》上说:“巴蜀亦沃野,地饶巵、姜、丹砂、石(?)、铜铁竹木之器”。丹砂,古称丹、丹干、朱,可以染羽毛,也可以染丝缕布帛。丹砂“生山谷”,秦时,四川巴郡有个叫“清”的寡妇,她的祖先开丹砂矿成为当地的大工商奴隶主,世世代代奴役劳动人民为他们生产丹砂。“清”在丈夫死后,仍然继续经营,别的豪族不敢侵犯。这些丹砂,通过千里栈道,运到陕西和中原一带去售卖,大大丰富了各种丝织、刺绣飞画绩品的彩色内容,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秦始皇曾在长安筑了一座“怀清台”,鼓励发展丹砂生产。一九七二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一件朱红色菱纹罗丝绵袍,使用的染料就是丹砂。染料的颗粒虽然较大,但染得均匀,复盖良好,这些丹砂可能便是四川和荆州生产的。这在染色上,已经取得相当高的成就了。
草染在战国时代,已在全国许多地方普遍使用。重要的染草如兰、茜、芷、巵等的人工种植和经营,在四川农业生产中也占有一定的地位。茜草是一种多年生蔓草,根部赤黄色,含着丰富的茜素,是染红色的重要染料。贾谊疏:“茜以染赤”,《说文》“茜,茅搜也”,“搜……可以染绛”,就是指这种草。西汉时,茜草已作为经济作物,大量成片种植,收入很高。《史记·货殖列传》上说,“若千亩巵、茜,……此其人皆与千户候等”。意思是,种千亩巵或茜,就相当于一个千户候的收入。比茜草更好的是红花(红兰),是一种菊料植物,花含红色素。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带回了红花的种子,从此,红花大量发展,南北朝时,甘肃发展最多,有“凉州绯色为天下最”的称誉。到了唐朝,全国都种植红花,其中以四川的产量最大,因此,蜀红锦驰名天下,在日本正仓院保存的唐代蜀锦残片,大部分是以红色作地色。唐代四川蜀州唐安郡和汉州德阳郡的红花产量很大,每年还要向朝廷进贡。段氏《游蜀记》上说,“左绵绯红,三川所尚”,就是指绵州用红花染出的绯红色织物,人们都喜欢使用。绵州有一条“汙江”,从紫岩山流出,传说在这条河里洗濯后的丝织物,色彩特别鲜艳。此后,四川的红花一直闻名全国。锦江的浅红、大红、谷黄、古铜、鹅黄等色,是明清以后质量最高的染色。
此外,染青色主要用兰草,染黄色用巵子、地黄,染紫色用紫草,染绿色用艾或戾草,染皂褐色用皂斗等。过去,不仅四川农村普遍种植染草,城市里还有专门经营染料的店铺。陆游的《老学庵笔记》上说,他在成都游玩,经过木行街,看见一家铺子的招牌上写着“郭家鲜翠红紫铺”七个大字,问土人才了解,鲜翠就是鲜艳的意思。可见南宋时成都染料行的情况。古代染草种植和运用事业的发展,配合并且促进了蜀锦的发展,使它能生产出文采绚烂的多种织品,丰富了人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