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时间
早9:00 - 晚20:00
发布日期:2008-10-24 访问次数:2737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日发布消息称,“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的下一次更新预计在2005年11月。作为中华民族三大传统节日的“中秋”正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由国家文化部直接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上海市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前的审核工作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上海20日上报申遗名单
据悉,昨天召开的“上海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专家评审论证会,对各区上报的项目进行了审核。上海有顾绣、田山歌、沪剧、民间曲艺锣鼓书、黄道婆及其纺织技术和嘉定竹刻等项目参加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市专家评审组最终确定名单后,将于本月20日上报“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国家中心。
据专家评审委员会成员阮可章介绍,此次参加审查的项目,除了今年7月各区推荐的五个市级项目以外,还增加了嘉定竹刻一项。
嘉定竹刻盛行于明、清,是明朝嘉靖年间,朱鹤、朱樱、朱稚征祖孙三代人融镂刻技术和书画技法于竹刻艺术而创造的。历代竹刻名家都精通书画,因而作品具有浓厚的书卷气。代表作有朱鹤的“无量寿佛”、朱稚征的“影踪八仙笔筒”等。明、清两代见于史籍记载的竹刻名家有130余人,到民国时期,高雅之作已寥若晨星。由于历史久远,保存不易,传世之作很少,现在仅有七八十件精品收藏于国内外博物馆。嘉定境内现在也仅有一位老艺人开了一家门店,以这门手艺维持生计。
描述遗产应尊重历史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上海工艺美术学会副会长汤兆基认为,由于普查的进度和申报材料准备等工作开展的速度等原因,上海市还有不少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未列入本次申报名录,这些都有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持续深入展开。各个地区不必要在一些项目的申报中过于“地方主义”地进行争夺,申报最终的目的是保护、发扬遗产,因而首先要做到的是尊重历史,如实描述遗产。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研究员薛理勇则认为,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是挖掘文化遗产中对当代人来说仍然具有健康意义的内涵,如:端午节中国人家门口插艾草、菖蒲,吃饭时喝雄黄酒的风俗,其实就是对春夏之交中国许多地方多雨、瘴气重、地下虫惊醒过来后繁殖旺盛的一个克服和清洁作用,本质上这可以说是一个清洁日,是中国古人对当代人依然有指导意义的集体智慧。这也许比现在一些地方非要从端午节是纪念屈原还是纪念伍子胥的角度出发,抢注其为当地的文化遗产更重要得多。
“公约”有望明年实施
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2003年10月颁布关于《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目前已有包括中国、印度、阿联酋、日本、古巴在内的20个国家认可并加入了该公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表示,这一工作出人意料的进展让自己深受鼓舞。“很少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公约可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被这么多国家一致认可。”他说,“如果能够保持这个步伐,我们期望公约能够在明年进入实施。这些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出的兴趣是所有关注这些濒危遗产的人们的福音。”
记者昨天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京办事处了解到,公约将在得到30个国家的认可或增补声明后的三个月后实施。
上一文章:蜀锦亟待挽救
下一文章:四川广元一洗脚房周年庆竟挂市政府恭贺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