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留言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新闻资讯

地方高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发布日期:2008-10-24 访问次数:3085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这个有着几千年农耕传统历史的国度向工业文明转型的态势进一步加快。我们固守的传统生产、生存方式,价值观念、生存情感。道德尺度在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冲击下,在西方强势文化的侵蚀中发生了质变,承传维系着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多元传统文化面临着流变和消亡。民间传统文化的消亡,已经并非仅仅是一种文化技艺和形态的丧失,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根基的动摇。这种动摇将使我们在未来社会的发展中失去对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审美的判断,使我们丧失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文化原动力,使我们无法适应未来“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经济、文化新格局。在这样一种关系到我们民族未来生存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如何保护、承传体现着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民间传统文化,守护我们的生存发展之源就显的极为紧迫和重要。而地方高校作为区域性教学和科研单位在人才、信息和教育传承方面具有综合优势,其发展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研究、保护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
  一、流变、消亡的紧迫与高校的责任与义务
  对于一个多地域、多民族、多元文化持续传承的农耕传统国家,中国特有的历史、自然、文化、政治背景,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遗存最为丰厚之地。在我国的不同地域、不同族群、不同时间内有着不同的生产、生存方式,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民间习俗、人生礼俗和娱乐行为,以及依附与此而产生的各种民间艺术形态和道德价值取向。这一切共同架构了该区域独特的文化个性,蕴含和体现了民间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但是随着现代文明的冲击,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从而使民间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变得越来越狭窄,许多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和遗存有古老文化信息的艺术形式面临着消亡,有着久远的历史和情感象征的民间习俗和人生礼俗淡化了,体现着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神话、传说和史诗等问临着令人担忧的命运。

  “民间剪纸”这个在广大农村妇女中最具广泛性和普遍性的民间艺术形式。曾几何时是广大妇女实现自身文化价值的象征,是她们精神消费和生存心理释放的载体。民间剪纸从人的孕育、出生、成人、婚嫁直至生命的消亡,从始至终伴随其间。剪纸通过它的寓意、象征和情感色彩完整的记录了人生礼仪。广大妇女不仅用剪纸装饰自己的生活,更用它完成对祈福纳祥、攘病避灾的心理实现。可是目前剪纸的现状不容乐观,在陕北,窑洞依然还是过去的窑洞,但其间已难寻剪纸的影子,取而代之的是搔首弄姿的当代美人图片。那些会铰、爱铰的妇女多数已步入暮年,中国评定的16位民间剪纸大师亡故得已所剩无几。“生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铰的”传统价值判断已不再为当代的青年人所认同。还有民间纸马、刺绣、皮影戏……包括已被列入从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利的昆曲等,许多民间艺术事项已经成为老年人使用和观赏的专利,曾在华北农村广有分布的民间说唱艺术已难寻其踪,仅有的遗存也将随着艺人的消亡而成为最后的“绝唱”。还有许多许多这样的民间传统文化、手工艺制作无助的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苦苦挣扎。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在未来社会的发展中,对人才的需求和竞争是激烈的,这就给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我们培养的人才如何才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在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下,各国都清醒地认识到并开始关注教育立足民族传统文化的问题,都把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发扬民族传统精神纳人自己的主导性工作之中。因为只有学生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才能奠定他们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价值观念、文化修养、行为规范,才能帮助他们在民族情感、国家意识上树立起精神根基,所以地方高校及时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研究和教学工作中去,不仅仅是现实的选择,更是高校教育责任和义务的必然。
  二、地方高校的人才、地域优势
  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中最基础的元素,每个地区(市)都至少有一所隶属本地区以培养中小学师资为主要目的的普通高校。近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高校间合并、师资重组已经完成,所设专业以逐渐摆脱师范教育的局限性,开始着眼于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并逐步向多专业、多学科的综合性高校发展,除传统的理工、文史、艺术专业外,还增设了经济、法律、旅游等专业,师资也逐渐呈现出高素质、高学历、年轻化。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其涉猎的广泛性,需要多学科、多专业的介入,这一点在地方高校内部人才和专业合作上能够得以实现。
  另外,地方高校都设在该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交通条件便利,这就使地方高校发展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研究具备了地域方便的优势,从而使该项工作能做到投入少、见效快。这在当前研究经费不足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急剧消亡的情况下是有现实意义的。
   三、科研、教学的提升和互动
  地方高校由于受地域、信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科研方面与国家和省属高校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如能立足本地、因地制宜,以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研究作为切入点,利用自身在地域上的优势和其他高校以及科研机构建立信息和技术合作,必将有助于科研和学术的深入和提升。同时科研的深入也必将带动教学方式和内容的进一步改革。通过对地方民间艺术的普查、研究,可借助其资源来丰富和完善相关专业的教学。如在传统的美术专业教学中,学生接受的都是西方现代造型体系和色彩观念,而对根植本民族土壤中的民间造型和色彩体系知之甚少,这除了教师的认识不足外,更重要的是从高校教学大纲上就末能给民间艺术以应有的说法。这并非是说美术专业教学中都必须拿出大量的学时来学习民间艺术,但作为一种造型观念的训练还是大有种益的,因为民间造型观念是有着自身独特的观察和思维方式的,是完全区别于西方的一种造型体系,对它的学习将有助于拓展学生的观察和思维方式。民间艺术以它的造型质朴,宽泛开放的内涵与现代艺术的某些观点形态息息相通,对它的认知和解读也必将使学生加深对艺术的理解。
  另外,民间传统文化在地方高校教育中的实现,除了培养和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外,同时也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研究的深入,因为地方高校的生源大多数来自于本地市所辖的县、乡、村,而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都集中遗存在这里,所以地方高校在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研究工作中能够得到学生及时、可靠的田野信息反馈。另外,这些学生未来择业时,将有很多回到自己的家乡从事农村中小学教育工作,这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在原生态地的宣传提供了可能。
  四、为地方政府提供信息,决策参考
  地方高校的责任就是为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人才和信息服务,在当下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各地政府都在想方设法提升本地区(市)的经济综合实力。通过本地所具备的地理、自然、交通、科技等资源和环境来决策未来的经济增长点。但政府在行为过程中普遍对本地的文化资源缺乏认知,就是认识到了也仅仅局限在有形的文化资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蕴含的文化资源和经济价值缺乏重视,致使政府在发展经济的环境决策上受到局限甚至出现偏差。随着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乡土中国”向“城市中国”迈进步伐的加快,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在一天天减少,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因自然环境的原因,并不具备工业化发展的条件,同时又缺少可耕土地资源,面对这种情况农民将何去何从,靠什么来维系生存成了摆在地方政府面前的大课题。但正是因为这些地区经济欠发达,受现代工业文明冲击小,从而使这些地区保存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其中所蕴含的文化资源如何在当前形势下转化为一种健康、有序的产业,拉动地方经济的增长是值得地方政府思考的,但前提是必须对本地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有一详细科学的普查和研究,以供政府参考。地方高校在本地区所具备条件和所承担的责任自然使其成为最好的选择。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肯定,地方高校开展本地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研究、教学工作,不仅为当地的教育、经济发展所需要,更为守护我们即将失去的文化技艺和民族灵魂所必要。

上一文章:中国古代丝绸

下一文章:成都银花丝

  • 13980803583
  • jinmaxiu@163.com
  • 成都市一环路西二段2号浣花香广场7楼蜀锦蜀绣处

工作时间

早9:00 - 晚20:00


139808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