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时间
早9:00 - 晚20:00
发布日期:2008-10-25 访问次数:3121
7月中旬,浙江西湖美术馆里人头攒动,很多人都被首届浙江省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博览会上展出的600多件民间手工艺精品吸引。温州龙档、台州千手千眼观音、浦江麦秆帖……在这里展出的都是被列入浙江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民间造型艺术类作品,代表了我省近年来在民族民间艺术普查保护工作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行动起来保护民间艺术
据负责此次展出的省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郭艺介绍,很多民间艺术,有的传人已高龄,比如黄岩翻簧竹雕,到现在真正掌握这项手艺的仅剩下两位7旬老翁;有的正在失去传统个性,比如青田石雕、东阳木雕,虽然表面看来红红火火,但是实际上已经产生严重异化,为了省钱、省时,很多雕刻由纯手工改用了机械、电钻。面对民间艺术面临的危险境遇,2003年8月,我省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全省性的民间艺术保护工程。
加大资金投入
省政府从2002年到2005年,累计拨出2000万元专款,用于民族民间艺术普查、抢救、保护和传承工作。同时,各地也纷纷加大了保护的资金力度。杭州市从2004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400万元基层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其中150万元用于优秀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的发掘和保护;嘉兴秀洲区计划用7年时间,投入1.5亿元,用于兴建“秀洲中国农民画村”,并编辑出版全国农民画优秀作品集,创建20个农民画创作基地等;湖州长兴县筹措资金100万元,在全县范围内选择了具备民间艺术传承条件的学校、部门和乡镇,建立了12个百叶龙艺术培训基地。
培养工作人员
民间艺术普查与保护工作涉及面广,专业性强,需要建立一支专业素质高、事业心强的庞大工作队伍去实施。因此,2003年10月下旬,我省通过举办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工作培训班,培养了一批普查和保护的骨干,目前,全省受训人员已达5600余人。
培训班老师介绍,培训班讲稿经修改后,已经编印成近12万字的《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工作培训讲义》,指导各地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的普查、抢救与保护。据悉,现在兄弟省市也纷纷向我省索要这份材料。
民间艺人的期盼
下一文章:蜀绣:绸纱上的“指尖芭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