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留言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新闻资讯

杩槎史话

发布日期:2008-10-25 访问次数:3241

       都江堰每年要进行一次“岁修”,这是世代相传的治水经验,也是保证都江堰历久不废的重要条件。每当露冷霜寒的隆冬时节,那两万多人组成的“岁修”大军,从四面八方来到岸边安营扎寨,人声鼎沸,热气腾腾,揭开了岁修的序幕。
        岁修时的杩槎截流,是一场惊险壮观的战斗,多少游人闻风赶来,观看那奇迹般的截流场面。截流前的鱼嘴岸边,车水马龙,人流成河。在铁炮三响和爆竹声中,一场紧张地截流战斗开始了。只见那雾蒙蒙的大江之上,一只只满载杩槎,竹笼和鹅卵石的大小木船,在波峰浪谷之中穿梭往来。忽然北风呼啸,江涛奔腾,那大船在浪中摇晃,小船在波里浮沉,令人心惊胆颤。但是,那些在青龙背上度过了几十个春秋的船工们,顶风踏浪,如履平地。他们神态自若,高唱船工“号子”,划过重重险滩,稳稳当当地向鱼嘴驶来。当船儿靠近分水堤前,古堰两岸响起了如潮的掌声。掌声中闪出几十个彪形大汉,一个接一个地飞步上船,好象那传说中的勇士。另外几十位雄纠纠的健将,也相继从人群中箭步而来,赤膊裸胸,跳入激流,成一字排开。那船上的勇士们三人一组,高举千斤重的杩槎传过来;这激流中的健将们也是三人一组,他们轻舒猿臂接过杩槎,从容不迫地把杩槎竖于激流之中。这时,那满装竹笼、卵石的快船靠拢杩槎,他们协同配合,抬来十丈长的空竹笼,横置于杩槎脚下,几十双巨手拿起鹅卵石,乒乒乓乓,飞蝗般的投于竹笼之中。霎时间,竹笼就变一条胀鼓鼓的长龙,紧紧地稳定杩槎的基脚。任凭风吹浪打,杩槎岿然不动。这样飞快地传递,安装和投砌卵石,杩槎一架一架地竖立起来,从鱼嘴伸向对岸,形成一道“水上长城”,截断内江激流。
  内江断流,欢声雷动。这动人的欢快情景,使人想起那杩槎截流的历史故事。这故事发生在汉成帝建始四年(公元前二十七年)。那年暴雨成灾,洪水冲垮了黄河的瓠子口。一夜之间,淹没了河南省的三十一县。这信息震惊中原,也震惊了汉成帝。汉成帝召集文臣武将,在金銮殿上商讨抢险救灾的紧急大事。金殿内外,一片寂静,满朝文武官员,一个个低头不语。汉成帝急得面如土色,拔出一柄寒光闪闪的宝剑,交给河堤御史尹忠,命他抢险救灾,若有不听调遣者,先斩后奏。尹忠星夜赶到瓠子口,见浊浪排空,束手无策。他深知君命难覆,便投水自杀了。
  尹忠自杀后,双成帝坐卧不安,他立即传下诏书,布告天下:不论朝野上下,凡能治理黄河,力挽狂澜,拯黎民于危难者,官封一品,重赏千金。这诏书印成榜文,飞传全国,贴满各州府县。当时,四川资中县有一位文弱书生王延世,终年苦读寒窗,专攻天文地理,深解李冰的治水之道。当榜文传到资中后,王延世揭榜应诏,日夜兼程,奔赴黄河。他率领抢险大军,采用李冰的治水经验,伐淇县之竹,编竹笼,装卵石,围堤护岸。这样奋战了三十六日,终于筑成一座都江堰式的偶槎长堤,平息了瓠于口的水患。
  水患平息后,成帝大喜。他派一位钦差大臣率领仪仗队,远迎王延世于黄河边上,并在太和殿内举行庆功大典。在隆重的典礼上,汉成帝封王延世为光禄大夫,赐御酒,赏千金,并将建始四年改称“河平元年”,以示纪念。
  内江断流后,从鱼嘴至宝瓶口的景象完全变化了,变成一条断河千尺的干河床,乱石嶙峋,泥沙高垒。根据李冰“深淘滩,低作堰”的岁修经验,清除内江这些沉积的沙泥,修补堤岸的漏缝,这是每年春耕用水的重要保证。因此断流后的古堰上下,热火朝天,一片繁忙。看吧!那虎头岩和风栖窝一带,银锄翻飞,人流如潮,展开了向沙石的进攻战。工人们组成几条流水作业线,架车队,牛车队,肩挑队穿梭往来,奋战不息。他们进攻的目标是“卧铁”。这“卧铁”有三根,埋在凤栖窝的河床深处,是“深淘滩”的标记,淘见“卧铁”,就达到内江岁修的标准了。从寒冬腊月一直奋战到第二年的春耕开始之前,岁修工作才告完成。

  • 13980803583
  • jinmaxiu@163.com
  • 成都市一环路西二段2号浣花香广场7楼蜀锦蜀绣处

工作时间

早9:00 - 晚20:00


139808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