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时间
早9:00 - 晚20:00
发布日期:2008-11-15 访问次数:2951
中华民族是以农业繁衍生息的古老民族,水是人们最重要的资源。水作为生命的依托,从一开始就与人类生活乃至文化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的局面,秦以前的岷江水患无穷,沿江两岸人民苦不堪言。公元前256年,蜀郡守李冰带领民工,修筑了举世无双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从此使得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都江堰延续至今,历久不衰,主要原因是从宋代形成了严格的岁修制度,每到冬天枯水季节,在渠首用特有的“杩槎截流法”筑成临时围堰,修理内外江,为了不误农时,内江干渠岁修必须在清明节前完成,清明节内江灌区需水春灌,便在渠首举行既隆重又热闹的仪式,拆除拦河杩槎,放水入灌渠,这个仪式就叫“开水”,北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正式由官方将清明节这一天定为“放水节”。在清明节这天举行放水大典的传统,既抒发了对以李冰为代表的历代治水先贤的感戴之情;同时祈祷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祭祀与缅怀是振发中华文明传统精神的方式之一,延续了上千年历史的清明放水这一独具特色的民俗活动已深入人心,已是川西平原最隆重的节日,都江堰成为以深厚的水文化底蕴为核心内容的文化空间经过历史洗涤和沉淀的“清明放水节”是中国水文化最具独特性和唯一性的知名品牌,是世界水文化历史上的绝版,它的文化意义早已穿越时空,远远超过了活动本身,成为一张极具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的“文化名片”。今年的清明放水节,中央电视台已向全球直播,这是今年央视挖掘、打造中华传统节日盛典,向全世界推出的开篇之作。
上一文章:第六届成都国际电脑节介绍
下一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路有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