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时间
早9:00 - 晚20:00
发布日期:2008-11-21 访问次数:3020
在一年时间内,宁波市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共搜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线索28万余条,整理项目120002个,出版《甬上风物——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镇海卷、宁海卷、象山卷——宁波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创造了“多、快、好、省”的“宁波模式”。前不久,在文化部召开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上,浙江省把以“宁波模式”为核心的浙江普查工作经验向大会进行了汇报。
宁波在普查过程中,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普查队伍,形成上下联动、层层覆盖的普查网络,我市还组织专家对普查队伍开展了50余场专业培训,受训的普查员总数近万名。同时,全市各地充分运用报纸、广播电视、大型标语牌、黑板报、橱窗、宣传资料等渠道,宣传普查工作的意义,动员社会方方面面参与普查工作。据统计,全市共面向市民发放了30万张普查简表,平均每个村提供了100条线索,每个社区提供了50条线索。
我市还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普查,从全市374个民间组织中遴选了工艺美术家协会、体育总会等137个组织参与普查,搜集线索3万余条,上交调查表200张,照片300余张,涉及医药卫生、文化艺术、餐饮服务、体育健身等数十个行业。我市还推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搜宝行动,鼓励市民寻找身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期间,市民踊跃提供“宝藏”线索,大多数普查线索被采纳,并实行了重点普查。
宁波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注重普查与抢救保护相结合,不断创新保护载体,深化保护措施,近年来我市设立了23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传承基地依托的单位也从校园扩展到企业、剧团等。今年6月,我市又在鄞州区西江古村设立了宁波首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中心,以文字、图片和实物的形式展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资源及近年来的保护成果,并在展览现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演示、演出、展卖活动。目前我市入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4项,省级23项,市级123项;“张德和根艺馆”、“十里红妆博物馆”等一批民办公助的场馆纷纷建立,依托“梁祝传说”、“开渔习俗”开办的“中国梁祝婚俗节”、“中国开渔节”已成为影响广泛的文化活动品牌;甬剧《典妻》摘取文华大奖,奉化布龙等屡获全国大奖,宁海耍牙、象山竹根雕等多次赴境外展览,促进了宁波的对外文化交流,提升了宁波的文化魅力和影响力。
上一文章:过渡式领袖华国锋:从父母官到接班人
下一文章:实现跨越式发展 四川最缺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