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留言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新闻资讯

“推杆”背后的羌族文化

发布日期:2008-11-21 访问次数:2502

  2008年8月8日17点50分,融汇三种羌族文化(推杆、皮鼓舞、锅庄舞)精髓、作为四川参演节目的《羌族推杆》,在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盛装亮相:男演员肩扛木杆,身穿藏青色羌族服装的女演员被挑在木杆两头、举在空中。之后,阵形变换,令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紧接着,在观众的欢呼中,全场最长的木杆登场了――8.1米的木杆,顶端上挑着一名女演员在空中旋转。木杆底部,10位男演员犹如撬动杠杆一样巧妙用力,一人当起了杠杆支点,另外4人压住木杆起固定作用,还有5位演员则用肩膀扛起木杆保持高度,使木杆快速旋转。其超高的难度博得了震耳的掌声。随后,在开幕式正式演出中“羌族推杆”再次登场,成为了迎接世界各国运动员入场的方阵。据四川媒体报道,这次登场亮相本不在安排之中,是在鸟巢彩排中亮相时打动了张艺谋,这位总导演旋即决定将“推杆”直接安排进入奥运开幕式正式表演,以展示大地震后四川人的风采。

  羌族推杆到底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运动?它在羌族文化中处于什么地位?借此契机,本版特约正在川滇做田野调查的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汪锋作主持,请常年研究羌族历史文化的王明珂研究员和羌族青年学者黄成龙就羌族文化的特点及保存进行了对话,以便对大家对羌族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

  文化与习俗

  《21世纪》:这次“羌族推杆”出现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被一些媒体高度评价。我想这或许会进一步引起很多人对羌族文化的关注。所以我们是不是就从这儿开始,请两位先讲一下推杆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然后讨论一下羌族文化的方方面面。

  说实在的,虽然我来这边很多次了,但对推杆是什么还真是一点都不知道。

  黄成龙:推杆最初是一种竞技活动。竞技的两个人,一个要半蹲双手夹着杆,另外一个弓步去推杆。如果蹲着夹杆的人动了就是他输了;如果推杆的人推不动蹲着夹杆的人,推杆的人就输了。也有时候一个人蹲着,几个人去推;有的时候是女的去推男的,后来慢慢地发展成一种娱乐活动。因为推杆有点竞技的味道,奥运会开幕式大概也是考虑到这个因素,才选了推杆。

  《21世纪》:像这种竞技,是羌族独有的,还是这一地域其他的民族也有?

  黄成龙:好像在别的民族里面没有看到过这种推杆。

  《21世纪》:借这个机会,你能不能把羌族文化给我们全面地介绍一下?

  黄成龙:文化方面比较重要的,首先是我们羌族的音乐很独特,有多声部。目前发现多声部只有在羌族和贵州的侗族里面有。我们的舞蹈也很有特色,一个是皮鼓舞,皮鼓舞是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还有羌笛,也是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也很有特点,每个地方的服饰都不一样。建筑也很特别,有很多的“碉楼”――这个是四川的汉语,根据羌语音译应该是“穹窿”。

  《21世纪》:你们羌族有什么独特的节日吗?能不能具体地谈谈?

  黄成龙:节日的话,目前比较大的,我们叫十月年,每年农历的十月一号,我们叫羌历年,羌族的历法是一年十个月,一个月36天。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尤其是地震之前,有几年,汶川、理县、茂县、北川县轮流举办。另外七月份有一个所谓的祭山大典,但祭山大典不是每年都做,有时候干旱才做。十月年主要是庆丰收的,祝愿来年五谷丰登,人畜平安。另外,春节也蛮有意思的,也许是春节对羌族的影响较深,所以我们用羌语说春节是羌族的节日,把元旦说是汉族的节日。“春节是羌人的节日,元旦是汉人的节日”,这个说法可能还是比较晚的。具体我也不太清楚。十月年这几年开始强调。我们最隆重的节日还是春节,吃团圆饭,这个影响还是比较深的。

  《21世纪》:有没有什么自己特有的习俗?

  黄成龙:葬俗很特别。火葬是羌族,包括很多藏缅民族古老的葬俗之一,但火葬在我们北部羌族来说,基本上非正常死亡的才火葬。而南部理县蒲溪乡一带到现在还是火葬,没有土葬。火葬方式也不一样,像我们北部那边人要火化的时候,每家每户出一个人,一般就是砍一背柴过来的,相当于义务的。吃完早餐把柴堆好了,棺材放在上面,把仪式做好了就烧,烧的时间比较长,要一天,是比较原始的。

  但是我在理县蒲溪看的不一样,他们非常好,就一个棺材跟板油,地本来是平的,稍微斜一点,棺材两边都打孔,整个像火炉一样通风,棺材一头用板油引燃,这种我觉得非常节约人力和物力。我们当时还照了一些照片。这是火葬元素,比较特别的。火葬元素有些也失传了,以前火葬场都有与房子类似的棚子。火葬时,把棚子移开,现在没有。解放前做人类学的当时还拍了照片,照片里还能看到,但是现在基本上没有了。尤其是在蒲溪他们做很多纸做的房子、车,我们那边就没有。火葬有整个一套的程序。

  还有婚姻这块也不一样。婚姻一般我们就是一种舅舅去说媒的,说媒过程中有小酒有大酒,小酒看对方家里面怎么样,还带点粮食。过一段时间,又再去,再去的时候就多一点了。把整个家族的人请来。那个时候基本上就认可了,双方都认可了。认可了就是家族式了,这是小酒。小酒完了还有大酒,结婚之前结婚日子定了以后,双方定了是大酒,全村人坐在一起喝酒、唱歌。

  《21世纪》:一般一个村子有多少户?

  黄成龙:大的村寨有二百多户,小的只有二三十户。像萝卜寨有二百多户,一千多人。我们村子比较小,三十户。

  《21世纪》:媳妇一般倾向于娶什么地方的?

  黄成龙:本村的比较多,比如说王家跟余家可以互相嫁娶,但某一姓的家族内部是不能通婚的。而姑舅之间又是可以的,比如我想娶我舅舅的女儿是可以的,我娶我姨妈的女儿也是可以的,但不能是双向的。我娶了舅舅或姨妈家的女儿之后,我姐姐又嫁过去是不行的。婚庆的过程也很复杂,一个是请客、宴客,宴完客还有谢客,一般婚庆的时间是三天。婚礼时,所有的舅舅,远方的舅舅也好,近的舅舅也好,都是最重要的贵宾。舅舅要给新婚夫妇挂红(体现羌族尚红习俗),祝福他们幸福美满。尽管我们的婚礼也是哭嫁,哭嫁很多民族都有,里面具体含义不太一样。

  羌文化的多元

  《21世纪》:“推杆”是不是羌族文化非常有代表性的一种文化?

  王明珂:说实在的,推杆我在很多地方都没看到过。跟很多的羌族文化一样,它不是所有羌族都有的文化,而是有很强的地域性。南路、北路,西边?p东边的羌族各有不同的文化。我们很难找到一种文化是大家都有的。以释比文化来讲,北路羌族里面就非常少,或者很早就失去了。他们受到藏传佛教的影响很深。到了北川,那儿相关的民间巫术恐怕也不能叫做释比文化,可能跟川西汉族的民间道教文化更接近。

  又比如羌族妇女服饰,赤不苏那边妇女的服饰,跟底下三龙的就不一样,三龙的又跟底下黑虎的不一样。所以,我觉得羌族文化最有意思的就是它的多元性。因此,我觉得不管是羌族文化的保护,或者是羌文化的保存、重建各个方面,我们都带着一个多元化的看法比较好。

  还有一种很有名的羌族文化,跳锅庄,我以前在一些羌族地区听到一种说法,锅庄他们叫做莎朗,他们说有“尔玛莎朗”(羌族锅庄)和“赤部莎朗”(嘉绒藏族锅庄)――那意思是,每一个地方都有每一个地方的锅庄,从上游传过来的,由于他们称上游的人为“赤部”,上游的莎朗便称“赤部莎朗”。现在慢慢由州政府推行,或者县里面推行的,某一种典范化的锅庄,慢慢使得各地锅庄的独特性消失。我觉得这是我们在保存羌族文化时要特别注意的。不要让它典范化,让每一个地方有特色的文化都得到保存,如此,对每一个地方的羌族也是一种尊重。

  黄成龙:锅庄确实是每个地方都不一样。理县有他们的跳法,松潘有他们的跳法,我们赤不苏的跳法又不太一样。

  《21世纪》:我们知道,藏族也跳锅庄,那么藏族的锅庄和羌族的锅庄虽然是两个民族的东西,但实际上是不是差不多是一回事?

  黄成龙:锅庄是个汉语词,不是羌语词,也不是嘉绒藏族语词,我觉得用莎朗这个音译比较好一点,在羌族一起跳锅庄就是莎朗的意思。藏族有“锅庄”,羌族也有“锅庄”。而实际上,汉语的“锅庄”一词,指的是两个民族不同的舞蹈。

  《21世纪》:虽然都叫锅庄,但实际上它的内容或者表现的文化、含义都不一样。那么,再问一个问题,“释比”是不是也是羌族特有的?

  黄成龙:“释比”指的是这样一种人,他们可以说是民间知识分子,了解羌族的文化,对传承羌族文化非常重要。

  王明珂:在民间,释比为人除厄消灾。很多羌族地区也受到藏传佛教的影响,但是本地还是有释比;在这种地方,释比跟喇嘛是既对立又有分工。譬如说,家里面死了人,念经超度,一般不会请释比,请的是喇嘛;比如,有人掉到河里去了,尸体找不到,这时喇嘛没办法,这个是释比做的工作。谁最近运头特别不好,觉得好像被什么东西缠身,这个也不会找喇嘛,还是要找释比。

  白石崇拜

  《21世纪》:羌族所处的这个区域,正好在汉藏之间。和汉藏地区比较,羌族的民俗或者神话传说之类的东西有什么特点?比如藏族有格萨尔王这种史诗。我不知道羌族这方面的遗产是否丰富?

  王明珂:黑水藏族中是有格萨尔王的,我在黑水访问过。赤不苏离黑水最近,不知有没有格萨尔王传说(黄成龙插:没有)。在羌族一般的传说里面,英雄传说不太多,个别有一点。有很多汉化的羌族地区,借了一些汉人的英雄故事,如汉人历史传说里的周仓、樊梨花等等。这就是我在羌族研究里提到的一种“弟兄祖先历史心性”。在那种历史心性下,人们不太去记得英雄?p不太记忆战争。

  黄成龙:在我们北部有一个羌戈大战的传说――有的人叫史诗,就是“羌戈大战”:木姐珠和斗安珠(他们是兄妹)结婚以后,生了九个儿子。大儿名叫构,二儿名叫恶,三儿名叫烧当,四儿名叫至,五儿名叫格南,六儿名叫黑牛,七儿名叫白羊,八儿名叫吉,九儿名叫上当。他们率领自己的部落,赶着羊群,由西北高原南下,翻过许多大山,终于来到波浪滔岷江上游。他们一看,这里有山、有水、有平原,是个放牧的好地方,就决定在这里定居下来。但是,这一带却住着凶悍的戈基人,双方经常发生战争。羌人与“戈基人”作战,屡战屡败,准备弃地远迁,幸而在梦中得到神的启示,才用坚硬的白云石和木棍作武器,并在颈上系羊毛作为标志,终于战胜了“戈基人”。此后,羌民得以在岷江上游安居乐业。羌人为报答神恩,奉白云石为最高天神,这种习俗相传至今。

  这个传说里面有羌族非常典型的白石崇拜:刚开始是用雪,用雪打,一打雪就散了,后来他们得到神灵的指示就用石头,打败了戈基人。白石主要是代表天神。

  《21世纪》:主要是表现在哪些地方?

  黄成龙:一是放在房顶,窗户上面也有。还有我们村子周边也有塔子顶,塔子上也有。

  《21世纪》:放在那就可以吗,还要祭祀吗?

  黄成龙:要祭祀。

  《21世纪》:这个白石在什么地方找来的?

  黄成龙:很多。在羌族地区很多。

  王明珂:也就是说在路边石都有,但是有人从中捡一块或者几块回来放在房顶上,或者窗檐上,那这个时候就把这些石头和我们在野外随便所见的时候要做很重要的区别。那石头只是石头而已,这些石头就具有另外一种意义。

  黄成龙:如果我们捡回来放在那,一般不会动了,窗户上面那种一般不会动。房顶有烧柏枝或者纸钱的地方,是敬神的。

  《21世纪》:一定要找全部雪白的吗,稍微淡一点灰色是不是可以?

  黄成龙:因为颜色纯白的石头,有时候确实是很难找的。很难找到怎么办呢?一般是碰到,比如说采石头时,看到了,就先放在什么地方,等到房子修好以后再归位。归位后一般就不动了。

  小时候不太懂,修房子时也不在家。但我知道他们挖地基,放梁都有一套程序,房子修好了还有一套程序。

  《21世纪》:不是自己这样做的?

  黄成龙:不是,有一个程序。这个程序在每个地方还不太一样。尤其是像南部那些地方,我只是去过,但是没见过整个房子修好的程序。白石这个基本放上去就不动了,除非房子垮了。

  《21世纪》:会不会有小孩子去动它,因为有一些白石是放在窗台上面的。

  黄成龙:窗户有一个窗檐,小孩子够不到。还有楼顶上比较高。一般上独木梯,小孩子也碰不到。因为已经把石头神化了。神化一般就带有神灵的感觉。所以一般不动。这个是羌族文化的氛围里面,从小到大每个人都知道,潜意识里面的。

  《21世纪》:我刚才注意你表达一般不动,是不是说有的时候有特定的原因可以动?

  黄成龙:如果是窗檐上面掉了一个下来,可能要放到上面。要不就是哪个地方地震垮了一点掉下来了。我的意思就是这个,出现特殊情况的时候。所以我觉得一个文化里面非常重要的行为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生了以后按照文化熏陶,没人去教你。慢慢地整个习俗整个一套程序都得按照那个规则去做。

  非物质遗产的保护

  《21世纪》:地震之后,羌族文化的保护受到了方方面面的关注。从你的角度来看,哪些文化是最重要的?

  黄成龙:我参加了民委讨论重建的会议,也接受了一些媒体的采访。我一直认为,我们的房子可以再建,我们的服饰也可以再去做,但是非物质文化这块,精神文化领域这块比较难办。我当时提出,语言是非物质文化的载体。如果说没有语言,可能音乐也没有了,很多信仰也没有了。很多东西是跟语言联系起来的。这次国家文物局茂县羌族博物馆重建,我也是把语言作为非常重要的一点提出来。

  王明珂:谈到羌族文化保护,我同意成龙刚才所说的,非物质文化是变化最大而保存不易的部分,尤其是从传统到近现代的变化里。即使现在赶紧做,其实都有很多已经失去了,但是将还没有失去的赶快保护下来,是很有意义的。就像我刚才提到的,北部羌族里面的尼萨经文,我们提到的释比经文,各地有不同的版本,同时保存,不要把它们综合成一个标准版本。还有其它相关的,端公(释比)的一些巫术,还有一些民间故事,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又譬如,妇女的服饰,刚才成龙说,好多是厂里面做出来的。我以前也发现这现象,现在各地羌族妇女的衣服、裙子几乎都一样了,买来的,差别只在围裙跟头帕,若各地的围裙跟头帕再一致的话,那么服饰上多元的羌族文化也没了。

上一文章:棕编的选材

下一文章:礼品营销策略

  • 13980803583
  • jinmaxiu@163.com
  • 成都市一环路西二段2号浣花香广场7楼蜀锦蜀绣处

工作时间

早9:00 - 晚20:00


139808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