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留言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新闻资讯

一段飘逸的历史——漫谈桑蚕丝绸史话(2)

发布日期:2008-09-25 访问次数:3892

  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中有关蚕的杂交育种及某些疾病防治方面的描述,是古籍中最有价值的记载之一。书中卷二《乃服·种类》条云:“凡茧色唯黄白二种,……若将白雄配黄雌,则其嗣变成褐茧”。“今寒家有将早雄配晚雌者,幻出嘉种”。此所谓“早雄”指一化性推蛾,“晚雌”指二化性雌蛾。“幻”即变化。这里谈到了两种杂交法,一是吐白丝的雄蛾与吐黄丝的雌蛾交配育成吐褐丝的新种;二是一化性雄蛾与二化性雌蛾交配育成优良的嘉兴种。这是中国,也是世界关于家蚕杂交的最早记载。欧洲家蚕杂交之事,始见于公元18世纪,与中国相比至少晚100多年。
  《天工开物》还记述了一种叫软化病的常见蚕病。说此蚕“脑上放光”,可使“败群”,应“急择而去之”。“败群”指病的传染性。在各种蚕经中,宋应星最早把“病症”开列专目进行了讨论,在他之前从无人谈及软化病的传染性。这对防止蚕病蔓延,发展蚕业生产是具有很大意义的。
  迄今出土和存世的一些实用性和艺术性兼具的古代丝织品,生动地彰显出这灿着星空的光彩小小蚕儿吐出的蚕丝,是所有天然纤维中最优良、最长、最纤细的纺织纤维。它的广泛利用,导致了许多织物组织和显花方法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纺织工艺和纺织机械的进步。高度发达的丝织技术是中国古代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生产技术。迄今出土和存世的一些实用性和艺术性兼具的古代丝织品,生动地彰显出这灿若星空的光彩。
  举之若无的纱。纱织物薄而疏,透气性好,是各个朝代夏季服装的流行用料。1972年,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了一件素纱禅衣,引起文物界和纺织界的轰动。该衣用极细长丝织成,织物纱空方整,薄而透明似蝉翼,千米长丝仅重1克,每平方米衣料仅重12克,给人以举之若无、真若烟雾的飘渺感觉。
  匹值万钱的绫。绫织物是一种可以与锦缎媲美的丝织物,《西京杂记》载:汉代陈宝光妻所织散花绫,“匹直万钱。”隋唐时期,绫织物盛极一时。据记载,当时除宫营染织署中设有专门生产绫织物的“绫作”,生产供各级官员穿着的不同颜色、不同纹样、不同规格的绫织物官服外,各州还大量生产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绫产品。唐绫之精美,在丝绸之路出土实物和日本正仓院收藏的丝织物珍品中可窥一斑。
  秀色纤华的缎。宋明之间,缎常被称为丝。虽然缎纹组织至迟在唐代就已出现,但直到明清它才发展成为和纱、绫、罗、锦等织物并列的丝织物大类。明清时期缎类织物的生产极为普及,涌现出一些具有不同特点和风格的地方名产。存世的明清缎类织物较多,各地博物馆均有收藏,北京明定陵出土的带有墨书腰封“上用大红织金细龙丝”,就是做工、质地均极为讲究的五枚缎织物。
  其价如金的锦。古人有:“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价如金,故惟尊者得服之”的说法,意思是织锦工艺复杂,费工费时,其价值相当于黄金,只有地位尊贵的人才穿得起。另外,“锦”字由“金”和“帛”组合而成,也说明它是最贵重的纺织品。1953年新疆阿拉尔出土的宋代灵鹫球纹锦袍,面料织工精细,组织为三枚左向斜纹。锦袍上的纹样,又称“球路双鸟纹”,庄重严谨,色彩明快,富有意趣。
  金碧辉煌的云锦。云锦是南京生产的特色织锦,它始于元代,成熟于明代,发展于清代。云锦的特点在于它大量采用金线勾边或金银线装饰花纹,以白色相间或色晕过渡,以纬管小梭挖花装彩。云锦结构严谨、风格庄重、色彩丰富多变,而且纹样多用表示尊贵或祥瑞的禽兽、花卉、草虫作为主体,各式变化云纹作陪衬。云锦的代表产品是库缎、库锦、妆花。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清代折枝花卉蝴蝶妆花缎,纹样构图之大胆,色彩之分明,织工之精细,使其成为妆花缎中的精巧之作。
  风格古朴的蜀锦。四川桑丝织业历史悠久,古称“蚕丛”。文字学家认为蜀是蚕的象形。清代段玉裁编《荣县志》云:“蚕以蜀为胜,故蜀曰蚕丛,蜀亦蚕也。”蜀锦产于成都,因成都古称蜀,故名。蜀锦风格古朴,纹样多用龙、凤、福、禄、寿、喜、竹、梅、兰、菊等。西汉扬雄在《蜀都赋》中曾用“阿丽纤靡”四字来形容蜀锦的精美。日本法隆寺所藏格子花纹蜀红锦,是唐代蜀锦的代表性产品。该锦面图案由等形的方格、莲花、蔓藤花组成,经条采用三色经线,既表现在纹底又表现在纹样。
  巧夺天工的缂丝。缂丝因其表面花纹与色地、色与色之间呈现出一些小孔和断痕,承空视之如雕镂之象,故又叫刻丝、克丝。缂丝的风格特点与它采用通经断纬的织法有关。缂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晋以后,缂丝织作技术有了较大进步,织品日臻精细,它在织物中的地位,也随着皇帝的衮服逐渐改用缂丝而大大提高。宋元以来,缂丝在织作技术方面达到了完全成熟的程度,并发展成为兼作专供欣赏的纯艺术品。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南宋沈子蕃缂丝山水轴,缂织方法十分复杂,既保留了原作青绿山水之笔意,也显示出缂丝作品独特的艺术风貌,是传世缂丝中的精品。
  公主出嫁时将一些蚕茧藏于帽絮中,途中通过边境关卡,哨兵不敢检查,公主顺利地将蚕茧带到于阗国
   虽然现代考古发现证明,公元前五六世纪中国的丝织品就已向外传播,并辗转到达欧洲,但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的传播要晚得多。蚕桑丝织技艺较早传入的地区是我国新疆的高昌(今吐鲁番)和于阗(今和阗),传至时间大约在公元五六世纪之际。唐代玄奘在他的西行见闻《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了一个于阗国得蚕种的故事(此故事还见于《新唐书·西域传》和藏文经典《于阗国史》)。内容大意是:西域小国于阗(和阗),起初没有蚕桑,向中国要,中国不给。于阗国王心生一计,向中国公主求婚,得到准许,迎娶公主前,于阗国王派使者告诉公主:“于阗国无丝绸,你来时带一些蚕种”。于是公主出嫁时将一些蚕茧藏于帽絮中,途中通过边境关卡,哨兵不敢检查,公主顺利地将蚕茧带到于阗国。从此当地有了自产的丝绸。20世纪初,探险家斯坦因在和阗附近发现一块画版,在这画版中画有一头戴高冕的盛装女子、几个侍女以及一个装满果品的篮子,其中一个侍女用手指着贵妇人的冕。无疑这个女子就是故事中所载把蚕种藏在帽子里偷运到和阗去的中国公主,此版画是当地人为纪念她的功绩而刻绘的。新疆是我国通向西方的门户,新疆有了蚕桑丝织技艺就为以后传向西方奠定了基础。
  中国蚕桑丝织技术传人新疆后,进一步外传就到了波斯(今伊朗)。波斯古书上称之为安息,在古代时与中国的经济关系非常密切。由于波斯地理位置处于中国和罗马的交通要道上,所以从公元前1世纪起,很长时间里一直控制着中国与罗马的丝绸贸易,直到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兴起时为止。尽管如此,波斯人大约在公元6世纪初才获取桑蚕丝织技术。公元7世纪中叶,波斯被阿拉伯人征服,但波斯的原丝绸重镇大马世革和巴格达的丝绸生产没有受到影响,仍然是除中国之外世界上最重要的丝织中心。在许多国家的博物馆中,均保藏有属于9至10世纪其地生产的丝织物。
  中国的丝绸未传入欧洲以前,欧洲 洲的纺织原料只有羊毛和亚麻。丝绸轻暖光亮,华丽美观,一进入欧洲,即引起轰动。当地人对这种精美的织物,充满了好奇,不知道蚕丝由来,并由此推测臆想出长丝树和金羊毛等神奇故事。欧洲从知道丝绸,到获取中国蚕桑丝织技术,是花费了相当长时间的。因为不仅中国严禁蚕桑丝织技术外传,连已掌握此项技术的波斯,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也密而不传。据记载,公元550年左右,几位印度僧侣来到拜占庭,在觐见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时,称他们曾在一个位于印度之北叫“赛林达”地方看到过蚕丝生产。查士丁尼听后向这几位僧侣许诺,如能搞到蚕种,并带回拜占庭,将给予重赏。僧侣随即返回“赛林达”取得蚕种,并将蚕种藏在竹杖中偷带到拜占庭。于是东罗马便有了蚕丝业。13世纪以后,法国、意大利逐渐成为欧洲丝织业中心。

上一文章:棕编的选材

下一文章:礼品营销策略

  • 13980803583
  • jinmaxiu@163.com
  • 成都市一环路西二段2号浣花香广场7楼蜀锦蜀绣处

工作时间

早9:00 - 晚20:00


139808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