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留言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新闻资讯

抢救中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文化生态

发布日期:2008-10-24 访问次数:2655

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正渐渐远去
    央视国际消息(新闻30分):作为文化遗产最丰厚的国家之一,中国理所当然地肩负起自己理应承担的重要而艰巨的使命——目前已正式启动大规模的“抢救和保护中国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工程。
    在我国,灿烂悠久的历史创造了丰富的无形文化遗产,像昆曲、古琴、剪纸、年画、皮影、格萨尔王传、纳西古乐、内蒙长调、民族绣品服饰等传统文化艺术,都具有独特的文化特性和宝贵的艺术价值。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们保护意识的淡薄等原因,许多非物质遗产的延续与保护问题仍然需要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正象有人指出的,走在丽江古城,人们会看到与纳西族人无关或者变异了的旅游商品交易图,如果再不进行有效控制,将导致丽江纳西文化的失落。
    中国民族学学会会长宋蜀华:仅仅是为了旅游,为了经济收入,为了旅游者的爱好,发生了变化我认为是遗憾。
    今年是联合国文化遗产年,做为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组织、评审的中国艺术研究院有关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共收到各地申报的项目29个,包括古琴、剪纸、南京云锦、川剧等不同项目。
    在申报的同时也反映出一些问题,申报项目材料不规范,对申报项目缺乏系统认识和研究,有些申报工作属急功近利。
    中国艺术研究院 音乐研究所研究员吴钊:申报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仅仅是问题的提出,更重要的是如何落实保护抢救,做一些具体的实事。
    目前,根据我国“抢救和保护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工程”的启动,正参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的标准,着手制定“中国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登记认证体系”等,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在开展理论研究的同时,加快立法进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代表青岛泰之:通过保护好非物质遗产,可以发挥它的魅力,应当多做年轻人的工作,让他们认识到遗产的重要性,热爱和珍惜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这是非常必要的。
    琴声古曲话难题 君子无故不撤琴瑟
    历时三天的“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抢救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昨天晚上在京结束,与会各国专家学者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离我们渐渐远去而担忧。专家们呼吁,当务之急是抢救和保护。
    “幽兰”古琴曲,是根据公元六世纪的一个手抄本谱成,幽兰飘香,委婉的琴声备受文人雅士的喜爱。中国古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多年的春秋战国时期,古代称古琴为“琴”或“七弦琴”,早在诗经中就有记载。由于孔子的提倡,古琴成为历代文人必备的休养之一,有“君子无故不撤琴瑟”之说。古琴曲“梅花三弄”、“忆故人”、“流水”堪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据介绍,目前我国70岁以上的能演奏古琴的只有十几人,40岁左右的也就二十多人,演奏人员逐年减少,古琴的制作也只有几位乐器厂的老艺人才能完成,古琴的演奏、制作以及曲目研究面临着严重的人才匮乏。
    中国艺术研究院宗教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田青:我们许多有特色的民族文化,都在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流失,象水土流失一样,要注意文化生态的保护,不要让我们祖先一代一代传下来的遗产在我们这一代消失。
    我国今年完成了为古琴申报第二批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工作。专家们指出;对传统古琴艺术的保护、抢救和传承,加强青少年对古琴的了解和培养,以及对曲谱的研究整理迫在眉睫。
    挪威驻华使馆文化专员梅园梅:一些具有特色的文化遗产在慢慢消失,我们没有认识到它存在的价值。而中国开始重视这方面的工作,抢救失传的东西很值得提倡。
    古琴曲“流水”,1425年就流传于世。据悉,1977年美国太空总署发射了一颗太空探测器,去寻找人类想象中的外星人。在这个探测器上装载了人类的画像以及人类问候语等,其中有两段音乐也在其中。代表西方音乐的是莫扎特的作品,另一个代表东方音乐的就是中国古琴曲“流水”。

    如果再过一万年,这颗探测器也许真的带来了太空的信息,我们这些传统文化消失了,我们拿什么与太空人进行对话呢?

  • 13980803583
  • jinmaxiu@163.com
  • 成都市一环路西二段2号浣花香广场7楼蜀锦蜀绣处

工作时间

早9:00 - 晚20:00


139808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