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时间
早9:00 - 晚20:00
发布日期:2008-10-24 访问次数:2394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的这一句诗道尽了家书的分量和价值。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怀西昨日(10日)在北京宣布,面向海内外公开征集散落在民间的华文家书活动正式启动。
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遗产抢救工程办公室、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等机构共同发起的抢救民间家书项目是一项大型公益性活动,其征集范围是:用纸、笔写成的家人之间文字性的通信,包括信纸和信封。字数不限,年代不限,地域不限。征集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十七号A座二一零室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办公室。征集热线:(八六一0)八八二三一一七一。
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主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白庚胜表示,家书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民间文化的组成部分,是集文学、美学、书法、礼仪、邮政、包装、纸张等文化于一体的综合载体。千百年来,家书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血缘文化,维系着人间亲情,真实记录了时代变迁。
“但是家书本身所具有的私密性和现代通信方式的变革,使传统家书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家书这一传承数千年的优秀民间文化遗产正面临消亡的命运。”他担忧不久将来,也许下一代人将不知家书为何物。
有鉴于此,费孝通、季羡林、任继愈、文怀沙、王世襄、孙轶青、罗哲文、苏叔阳等数十位文化名人,日前向海内外炎黄子孙发出倡议“留住家书!”,把它们捐出来,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添砖加瓦!
据悉,所有应征家书都将捐赠给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国国家博物馆将收藏经过专家评选的一百封“最具价值的优秀家书”;报刊、媒体将选登其中部分优秀家书;组委会也将从应征书信中筛选整理出版中国家书系列丛书。
上一文章:过渡式领袖华国锋:从父母官到接班人
下一文章:实现跨越式发展 四川最缺的是什么